緬甸茵萊湖的撣族人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來,覆蓋上湖泥,造成大小不等的浮島, 有的小如一間房, 有的大到像足球場。湖泊變良田,浮島水足土肥,種菜種花種水稻生長茂盛。將廣饒湖泊變成人工運河,村莊街道就是縱橫交錯,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水田之中竹樓高腳屋平地拔起,波平如鏡的水面上,對影成雙。鏡上滑過小舟,父親在船尾單腳划槳,小兒子在船頭向我揮手。婦人們在門口洗衣服。去參觀一戶浮田農戶,踏上他的農田,果然軟绵绵的,到底建築在湖上。他家極簡陋,竹子地台稀鬆,缝隙之中看得見湖面。家徒四壁,竹牆缝隙還漏風,我送了我帶來的鞋子衣服給他。再加送一張即影即有的全家福!看他一家人興奮圍觀的樣子,我相信全家福將是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跳貓寺曾是緬甸茵萊湖區旅遊景點,但負責和尚圓寂後,貓兒也罷工了。在中國,一定有人接過衣缽重操故技,保證寺廟繼續香火和遊客旺盛,說不定還有幾家山寨版的跳貓、跳狗、跳豬寺出來搶生意。但緬甸寺廟就正統得多,和尚過身後就放了貓兒長假,永遠不必上班表演了。沒有了遊客,沒有了香油,又怎麼樣?佛祖本來就不准許僧侶經營和賺錢,以身作則,佛祖終生托缽乞食,直到圓寂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