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的季候風, 帶給越南會安的, 就不是王菲那首歌, 而是廣肇會館、福建會館、瓊府(海南)會館、潮州會館的商人, 來自日本長崎的幕府時代商船、以及更遙遠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歐洲商旅。
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加上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海禁,更不利中國人外遊。為什麼越南的會安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華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對於中國商人來講, 這條海路絕不是絲綢之路, 而是沉香之路。
明代嘉靖年間, 潮州及廣州商人在春節期間, 利用東北季風, 向南航行到越南。直到九月,南海刮起西北季風, 他們又趁風回到廣州。九個月後, 船上已經載滿用絲綢包好一條一條的珍貴南洋木材, 快馬加鞭, 運到北京。終於, 紫禁城的黃昏後宮, 嫋嫋升起虛無縹緲的一絲輕煙。來自越南的複雜而高雅的芬馥, 熏得嘉靖皇帝的愁眉解開, 莞爾一笑。閑坐但焚香, 這正是眾香之王──沉香。
《明日世遺》本週播出中英角力東南亞, 實地探勘中國、英國兩個貿易大國百年在東南亞競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