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在山口縣下關,第二次見到李鴻章,開場白就脫口說出了李鴻章的這首詩,以表自己的心智,而李鴻章對自己的談判對手卻一無所知,除了知道此君剛剛在甲午海戰打敗北洋水師。伊藤博文再用諸葛亮去比喻李鴻章,顯示自己的中文根基。二十二歲就前往英國倫敦大學留學,他的英文自然也不差。相比七十三歲高齡才首度出洋的李鴻章,伊藤明顯更加具備國際視野。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兩個中日政治人物,也算是一時瑜亮。我到了伊藤博文在山口縣的老家萩市,他去英國前就在吉田松陰的松下村塾,飽讀中國四書五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似乎一早已經預定了,甲午海戰誰主沉浮。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已經沉在黃海的萬頃波濤之下百年,松下村塾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代表今年一百五十周年的明治維新重要性。伊藤博文的故居,就在私塾的後邊,極其平凡的日式平房小木屋,前邊有一座老人銅像。夕陽西下,他穿着啡色西裝大衣外套,下邊的基座雕刻了他的官階是「公爵」。自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效法英制貴族系統下達華族令,公爵就是由英文Duke翻譯過來的和制漢語。銅像十分矮小,目測只有一點六米左右,我估計是根據伊藤的真實高度而塑造。
他雙手拳頭緊握,目光如炬望向前方,出生的時候日本還是幕末的貧窮農業社會,他的身後已經是亞洲第一強國工業化的日本。萩市是一個安靜的市町,到處都是高聳的松樹,環境十分優美。有誰想到,叱咤風雲,改變日本歷史,以及亞洲命運的人物,就是來自於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呢?如果沒有甲午戰爭,清朝應該不會這麼快滅亡,台灣也不會割讓。沒有日本的支持,同盟會、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有不同軌道。一萬年來誰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