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這個苦難深重的中亞伊斯蘭教國家, 由1979年至今與前蘇聯、美國、及塔利班混戰幾十年的烽火戰場, 曾經在千年前是玄奘法師心目中理想的佛教國家, 建造了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佛像、也鑄造了世界第一枚佛像金幤。以下兩期將介紹這個伊斯蘭教國家的佛教遺產。
前六期集中介紹的犍陀羅古國, 是希臘式佛教藝術(英文:Greco-Buddhist Art)的發源地, 位於今天的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其國都位於今天的白沙瓦, 巴基斯坦鄰近阿富汗邊境的地方。
公元五世紀,匈奴王多邏摩那入侵健陀羅並亡其國。佛教中心轉向西邊的阿富汗, 佛教徒在 “世界上最美的山谷”巴米揚山谷, 建立了新的理想淨土。
世界佛教藝術三大石窟
巴米揚山谷的環境, 有點像我們的敦煌。綠州孤煙, 黃土高坡, 僧侶在沙岩斷崖上鑿出小山洞, 在洞穴中苦行冥想。故此阿富汗巴米揚石窟與印度阿旖陀石窟(Ajanta Caves)、中國敦煌石窟齊名,共同被列為世界佛教藝術三大石窟。
最早的佛教石窟是印度阿旖陀石窟, 時為公元前二世紀, 佛祖涅槃了三百年,印度正值孔雀王朝, 強大如秦始皇的阿育王皈依了佛門, 佛教盛行, 僧侶開始在阿旖陀的山上, 大量開鑿石窟修行。十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摧毁寺廟, 燒毀佛經, 屠殺僧侶, 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阿旖陀石窟還給了大自然,荒蕪孤寂了整整一千多年, 沒有信眾到訪, 也沒有任何印度史籍記載,慢慢被雜草樹木遮掩,也得以完整不動地保存下來了。直到1891年才被打獵的英國士兵John Smith追逐老虎時, 才偶爾發現。
阿旖陀石窟開鑿後五百年, 到了中國的西漢時代, 絲綢之路上的來往僧侶, 樂僔法師將阿旖陀的洞窟修行方式,帶到了河西走廊, 公元366年在鳴沙山的崖壁上開鑿類似的洞窟,是為莫高窟第一個洞窟,供一個人修行的僧窟。公元366年至元代,千年之間香火不斷,共建成七百多個石窟, 是為敦煌。
最大希臘式佛像
世界三大佛教石窟之中, 命運最坎坷的, 就是這個了。
散步在黃色沙岩山崖上的大大小小超過七百五十個巴米揚石窟, 裡面曾經雕刻了大量的犍陀羅風格佛像、色彩鮮艷的壁畫, 全部已經蕩然無存, 成了穆斯林難民的住家、牲畜的洞穴。阿富汗內戰綿綿, 九十年代塔利班火燒巴米揚城, 難民逃到山谷的巴米揚石窟, 在石窟中裝門窗, 空置千年的石窟慢慢成了難民的居所, 現在住了二百多個難民家庭。
連綿三公里沙岩山崖的東西兩邊, 2001年前坐落著兩尊巨大立佛像,這是巴米揚石窟和阿旖陀石窟最大的分別。阿旖陀石窟修鑿之初的阿育王年代, 尚是 “無像時代”。但巴米揚石窟建於公元六世紀,時為犍陀羅佛像時代末期, 希臘式佛像已經發展了四百年, 雕像藝術相當成熟, 才能在山崖上開鑿出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佛像。兩尊巨大立佛像中的東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西大佛為世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中國四川的樂山大佛雖然更高,但它是坐佛像。巴米揚大佛修建同期, 穆罕默德就出生在阿拉伯半島, 而他的穆斯林信徒們即將侵入印度次大陸。
相比早期的犍陀羅佛像, 炸毀前的巴米揚大像顯得更為宏偉。千年來有關大佛的文字記錄, 均來自於我們的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玄奘在約630年時曾經到訪,書中稱 “巴米揚”為 ”梵衍那”, 那是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伽藍(佛寺)數十所,僧徒數千人」。書中記載「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指的是最高的西大佛,而它的東面有「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指的是東大佛。
玄奘沒有描繪西大佛具體是什麼佛, 根據日本京都大學在三十年前拍攝的被炸毀前的天井相片上, 可以看見繪有樂天、飛天、菩薩的彩色壁畫, 日本和光大學前田耕作教授推算, 天井描繪的正是 “兜率天”淨土, 從而得知這尊最大的立像是彌勒佛。大家有興趣, 可以上Youtube觀看NHK製作的《巴米揚大佛》特輯。
看完唏噓, 今夕何夕? 過了一千四百年, 現在的阿富汗比唐朝時更為危險, 世界變得更為荒謬, 人心竟然更為野蠻。歷經千年風霜屹年不倒的巴米揚大佛,千禧年後的2001年, 被塔里班完全炸毀, 空餘佛龕。莫非有為之法必定生滅, 成住敗空是必定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