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就有了光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日爾曼人在羅馬時代被稱為野蠻人, 但哥德式建築令他們一洗頹氣, 因為遠比羅馬教堂更為宏偉、光亮、豪華、氣派。《創世紀》中,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追求光明成了當時基督徒內心最大的渴望。歌德式教堂拆了羅馬教堂的厚墻, 靠尖拱傳遞承重力, 可以修得更高, 四面墻壁都不必受力,換成美輪美奐的花玻璃了。

早期的基督教徒,穿梭在漆黑的地下墓窟通道裡,他們秘密聚會,與屍體和黑暗為伴,借著微弱的燭光,完成對上帝的禮拜, 就像土耳其Cappadocia的大量洞穴教堂, 使用同心圓拱頂, 四面都是厚墻, 陰暗幽深。

德國最大哥德式建築科隆大教堂外觀呈灰褐色, 近乎黑色, 樣子有點趕客, 是因為當時使用了多孔的沙石, 很容易吸收工業廢氣和酸雨的污染、腐蝕而變黑, 歐洲很多教堂都是如此。但裡面就是另外一個光環、榮耀的世界!

科隆大教堂四壁窗戶總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全裝是描繪《聖經》的花玻璃,被稱為法蘭西火焰式,使教堂內部顯得更為光彩四溢。陽光透入, 聖經人物仿佛都下凡來宣道, 畫面如此漂亮,卻只有用四種顏色,而且都有考究, 金色代表人類追求的天堂,藍色、紅色、綠色分別代表基督教的信、望、愛。德國大音樂家舒曼震攝於其氣勢,而創作出名曲〝萊茵交響曲〞。我坐Tauck河船泛遊萊茵河, 到達科隆正值星期天彌撒, 一位漂亮的德國少女點燃蠟燭, 虔誠合十, 向聖母祈禱, 頭頂著世界最大的歌德式教堂內部無數穹頂, 一個比一個高,  每個直指向蒼穹,那裡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