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和智慧
真愛有四個層面: 慈、悲、喜、捨。
修行慈觀, 首先要靜坐, 然後念道: “願我身心安樂、輕鬆。願我安全、不受傷害。願我心無憤怒、痛苦、恐懼、憂慮。”(注一)
願我安詳不受傷害
馬車離開婆羅浮屠豆腐廠,忽然有女人向我們大叫 “Nu! Nu!”。我們的導遊怕羞地回應那位電單車上的女士。她是他的阿姨,叫導遊乳名Nu,因為他名叫Vishnu。。
Khandro 問我們的導遊Vishnu 是印度教徒嗎?導遊不停點頭。Khandro 後來告
訴我 “Vishnu”正是印度教中保護之神——毗濕奴神! “緣謝法即滅,今天的印尼已經沒有佛教徒,這正是佛教和印尼人的緣分在一千一百年前有生,六百年前就有滅。”
我趁機問: “那麼愛情也是有生有滅嗎?你不相信 Eternal love嗎?”
她指着沿途的樹木說: “所有宇宙萬物、愛情友情、健康事業,都是你我他和緣分的光合作用,無時無刻都不停變化,怎麼會有永恒?那女孩是你的初戀情人嗎?”
我啞口無言了,因為我實在無法用手指去計算,她是我的第幾任女友呢。
她看着我數手指,笑了: “佛經《八識規矩頌》說三苦八苦, 眾生投生於娑婆世界之中, 這個身體就是苦, 生老病死固然是 ‘身苦’, 還有求不得是‘心苦’苦, 愛別離苦更加是心苦。父母、愛侶、兒女、兄妹, 到了緣盡時, 即使有多麼捨不得, 但是月有陰晴圓缺, 我們即使心如刀割, 也必定聚久必散。”
“我深有體會。我外婆過身時, 令我痛不欲生; 失戀時, 每天茶飯不思。那人生在世, 為什麼那麼多痛苦?”
“因為我們有三毒, 貪、嗔、癡, 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貪不止是物質, 還有貪愛、貪欲, 貪的還是五欲, 財、色、名、食、睡! 沒完沒了! ”
“唉呀, 怎麼你講的這五欲, 我統統中招? 我到了印尼旅遊, 昨晚才打電話回港買六合彩; 看到漂亮女生, 我就心如鹿撞; 在Facebook上嘩眾取寵, 無非是想呃like; 明知素食是正道, 卻未能食全素; 今早才睡到十點起床!”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你能夠一日三省, 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反省沒有人比自己更親密, 培養對自己的愛, 願你安詳, 不受傷害!”
在馬車上,我終於想通了!佛教傳統不講愛, “愛”被定義為 “無明的欲貪”, 似乎和西方宗教 “信望愛”背道而馳。其實, “慈悲”才是最廣義的真正的愛, 由不殺生到佈施, 這種無遠弗界的博愛, 比兒女私情的談情說愛, 更為偉大而清淨, 不含私欲。強烈的愛情會老會死, 但慈悲會悄悄滋潤心靈, 帶來真正的幸福。
千年古剎聞梵音
到了午餐時間,馬車帶我們來到一處豪宅,在山壁上的萬呎草地上,已有兩位侍
應拿出香草冰毛巾恭候我們。坐下,天籟奏鳴曲響起,是面前兩條大河相撞擊的巨大咆哮聲。一條清澈,一條黃澄。在此野餐,我們不禁唱起印尼民歌 “Bengawan Solo”(《美麗棱羅河》)!
飯後Amanjiwo的另一個驚喜節目,是包下了和婆羅浮屠一樣年紀的千年古刹Mendut佛廟,讓我們單獨專心打座。公元695年由中國唐朝來的義淨法師也曾經在此打座呢。
剛下過一陣小雨,古剎頂部嘀嘀嗒嗒。Khandro 教我唱起了二千五百年前的一首古代印度梵音歌,開頭是 “Ary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每個字發音都很長,而且完全聽不懂!旋轉優美,Khandro清泉般的咏唱,回響在空蕩的石塔尖。聽著聽著,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不悲不喜,輕柔地洗滌我的心靈。人類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梵文是印歐語系之根, 這種神聖的宗教語言具有不可思議力量, 如玄奘說 “詳其文字,梵天所制”。梵音振動可以連結天地, 在這千年古刹,激盪出強大的磁場,將我將嬰兒一樣包裹起來,在大地發出的共振之聲中,撫平我的感情傷痕,按摩我的弱小心靈。
梵音最後一句 “Gate Gate Para Gate Para Samgate Bodhi Svaha”(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波訶),十分熟悉,想一想,這不正是玄奘在公元649年去印度取經後,回長安翻譯的《心經》嗎? 唐朝時沒有字典,沒有翻譯機,但玄奘領悟釋迦牟尼的無量智慧,用深入淺出的漢語意譯了這部入門經典,他的翻譯在中原大地上傳頌了1500年。我告訴Khandro,那一句佛經 “Form is emptiness and the very emptiness is form*”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已經演變成為中國無人不曉的成語了。
但全經只有最後這一句,玄奘保留了原本的梵文,不是玄奘不明白,而是他認為漢語在這種人類的高度精神智慧前詞窮了,所以保留了原文的梵文。
Khandro解釋,最後一句的梵文,意為 “去吧,去吧,我們一齊去彼岸,成就圓滿的智慧!” 真的很前瞻性呢! 2500年前,佛祖就悟出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不是累積物質、不是追求永生, 而是放下物質, 而是智慧! 想脫苦得樂,原來只是心境的聰慧轉移。所以他用這句簡單有親和力的呼喚,來結束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境隨心轉, 說穿了, 就這麼簡單!
注一: 《你可以, 愛》, 一行禪師
注二:《心經》英譯本《Heart Sutra》,Eberhart Conze譯,當代著名佛學家,一九五一年他將梵文直譯英文,廣為流傳至西方。不曉梵文者,可以用此英文版對照玄奘法師的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