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溪沙初遇一行禪師(上)

今天我在線上參加一行禪師的告別式,宗教氣氛濃厚,焚香唸經拜佛等熟悉的漢傳佛教儀軌,想起12年前在烏溪沙YMCA的初遇,形成鮮明對比。

時間與空間大移動,在此時此刻,忽然又變得遙遠而清晰。

2010年時,我的事業如日方中,剛剛升職成為Sony首位華人董事。「當紮」到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4小時,工作壓力大到每晚都失眠。這時一位天主教朋友告訴我,有個「覺醒生活營」可以減壓。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一行禪師,當時他已經84歲高齡,帶領80名梅村僧侶來港, 在馬鞍山烏溪沙舉行了一連五日的「覺醒生活營」。

今天禪師以95歲高齡騎鶴西去,我能夠在他生命最後的十餘年,親耳聆聽他的開示,跟隨他的緩慢步伐行禪,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的加持?

12年前的回憶歷歷在目。五天的生活營一開放報名就爆滿,入營後有一本手冊,打開看,怎麼都是像聖詩一樣的歌詞? 梅村以優美的歌曲來傳遞正念,這和傳統艱澀難明的漢傳大藏經有巨大分別。我成長於一個傳統漢傳佛教家庭,一行禪師師承臨濟禪宗,也是漢傳佛教系統,但他打破了所有我所認知的佛教規,烏溪沙的營地隸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我想怎麼會有佛教僧侶進去YMCA傳道?結果我錯了,一行禪師沒有傳道,也沒有燒香拜佛。他端座在空無一物(連佛像也沒有)的大廳,一口氣就講了數小時的脫口秀,沒有講經,也不引經據典。他不談皈依,不談戒律,也不講神通,已經令台下千名的企管高層、大學教授、甚至還有數名修女,如痴如醉。宗教氣氛淡如開水,但生活哲學如雷貫耳。

他用英文演講,淺白而直接。他講the art of communicating(溝通的藝術),教我們用愛去擁抱他人,對惡言相對的人要說「我無意讓你難過,一切都是因為我不了解你的緣故。」「告訴我你的難處,請幫助我了解你。」他的開示善用比喻,對家庭不和的人說,家人就像左右手。你在家中釘畫時,右手不小心打到了左手,你會怪怨右手嗎?他會講流利的英語/法語,現場也有示範一手漂亮的毛筆漢字。(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