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大雄寶殿,沒有伽藍七堂,這間位於花蓮慈濟文化園區靜思堂的宗教中心被稱為「講經堂」,這是我見過最不像傳統佛教建築的講經堂。

首先是建築風格,最搶眼是挑高的天花有十三層樓,足有36公尺,中央挑高向兩旁垂低,形成一個人字型,頂尖的天井透入一道長型採光的「一線天」,這個2001年完工的建築設計,沒有中式佛寺的飛檐斗拱、也沒有天主教堂的繁複華麗,更接近現代主義風格的基督教堂。這種追求高度採光的設計源於聖經《創世紀》中,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追求光明成了中世紀基督徒內心最大的渴望。歌德式教堂拆了羅馬式同心圓拱頂教堂的厚牆,靠尖拱傳遞承重力,可以修得更高更接近上帝,例如世界最大的歌德式的科隆大教堂,就有157公尺高。現代主義風格的基督教堂更廣見於北歐諸國,如挪威、芬蘭。台灣也有此類風格,就是1963年由貝聿銘設計,位於台中東海大學內的基督教「路思義教堂」,也是採用人字型屋頂,雖然線條更為流線,但其採光也是利用天井透入的一線天,設計風格同出一撤。

我去的時候正值雨天,講經堂沒有開燈,天井的自然光仍然如天降甘露,撒得遍地溫柔如水。自然光引領我的視線,望向正前方的神壇,這是一幅高24.6米、寬15.6米的巨型壁畫,不是中式寺廟的西方三聖或佛陀造型。壁畫上有藍色頂燈,照到畫面中有位僧侶左手持缽,凝視著右手撫摸的地球。如果不是同行志工呂鳳瑛介紹這是慈濟找中國畫家唐暉原創的「佛陀灑淨圖」,我實在難以聯想到這是佛像,雖說佛像本來就無形無相。材質方面,也不同傳統, 而使用馬賽克! 馬賽克神像源於羅馬天主教,因為千年不褪色,至今在地中海沿岸的古蹟仍然色彩如新,一千五百年香火不墜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更是馬賽克神像的殿堂。我遊歷了過百國,佛寺中使用馬賽克的例子,僅見於寮國龍坡邦的世遺佛寺: 香通寺,使用馬賽克在門上畫了生命之樹。這幅畫用了320萬顆馬賽克,由北韓承包鑲嵌。我思緒飄回了滿是領袖巨型馬賽克畫的平壤各大地鐵站、太陽宮,世界真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