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的最後一天、 招待我的花蓮縣民宿協會理事長葉陳錦問我, 還有什麼地方還想去嗎?
忽然就想到了慈濟, 這個源於花蓮的佛教慈善團體。半小時後,我們就到了位於花蓮市區中央路上的慈濟文化園區,中央位置就是十三層樓高的慈濟靜思堂,左為慈濟醫學中心、右邊則是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園區,在慈濟大學後方,還有慈濟技術學院和慈濟中、小學等,規模龐大,一眼看不完。

細雨瀝瀝,志工(義工)呂鳳瑛出來歡迎我們,並邀請我們去喝一杯咖啡! 的確與別不同,喝咖啡! 她穿著深藍色的旗袍,這是慈濟志工的正裝服,她解釋,平時志工們會穿深藍色的Polo shirt,例如服務打疫苗的民眾時。旗袍正中別著一個金光閃閃的船形扣針,原來這就是「慈濟法船胸章」。

她帶我去「四大志業展覽」,解釋四大志業就是: 慈善、醫療、教育、人文。
展覽用相片及文物方式呈現出慈濟走過的半世紀之路。「在沒有健保卡的六十年代,民眾因貧而病,或因病而貧,一九六六年證嚴上人與弟子到醫院探病,見地上一灘血,旁人說那是一位原住民婦人小產,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又被抬回去。證嚴上人十分悲痛,碰巧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證嚴上人傳教。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由天主教的組織性得到啟發,證嚴上人立願以「千手千眼觀世音」為目標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於是成立。」
展覽館有一大堆竹筒放置在前面,竹筒上開了一個小洞,原來是存錢筒,這就是慈濟的起點: 「竹筒歲月」。當年上人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脛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精神發揚開去,慈濟功德會也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