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界有所謂的「四大名山」: 東部慈濟、南部佛光、中部中台以及北部法鼓。前兩期連載的是我最熟悉的佛光山, 自九十年代已經結緣;五年前拍攝節目,也拜訪過金山的法鼓山,以及台北的農禪寺,我也曾有幸在荔枝角的香港道場進修禪坐;去年環島時,參觀過南投埔里的中台禪寺及其博物館;唯有發源於花蓮的慈濟,今年才有機會拜訪。

在網上搜尋「慈濟」,最多的相關字是「BNT新冠肺炎疫苗」(今年慈濟採購並捐贈五百萬劑疫苗)、「慈善」、「賑災」、「慈濟援建工程」、「醫療」、「教育」、「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等等, 「慈濟」平時的稱呼也是「慈濟基金會」,宗教氣氛並不明顯。香港書展時經過慈濟的攤位,他們供奉的也不是傳統的西方三聖或觀音大士,而是造型創新的「宇宙大覺者」。令我對慈濟充滿好奇。

旅居台灣多時,每次新聞中聽到「花蓮」,通常是地震或台風相關。季夏之時,雨綿綿,車摇晃,在台北車站坐上普悠瑪火車,穿越了雪山山脈,進入東部地區,車軌左側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千堆雪,浪淘沙,海岸邊白頭浪花捲起,火車過了頭城、新城,就到花蓮了。
東部是台灣最後開發的地區,相傳來此開墾的清人,見到溪水奔海,而與波瀾交會,作迴旋狀,故稱之為「洄瀾」,後改為台語音近的「花蓮」。「頭城」是嘉慶年間漢人開拓東部台灣的頭一個城市、「新城」則是光緒年間開拓進入花蓮的新城市,可見花蓮之地位猶如美國的「新英格蘭」、香港的「新界」、太平洋的「新西蘭」,都是新開拓之地,也是台灣最後開發的處女地。
慈濟的發源地「靜思精舍」正正是位於花蓮的新城,這裡被慈濟人稱為「心靈的故鄉」。我這次到訪花蓮市,慈濟規模最大的統籌醫療、慈善、文化與教育四大志業的總樞紐──慈濟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