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四大名山

居台近年,我也環台多次。台灣中部動輒都是三千公呎以上的大山,萬綠叢中,最搶眼的建築,往往都是紅墻綠瓦的寺廟,或巨大的彌勒佛雕像、釋迦牟尼佛像。果然是「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戰後台灣人口增加,慢慢形成所謂的「四大名山」: 東部慈濟、南部佛光、中部中台以及北部法鼓。

香港「三大名剎」寶蓮禪寺青山禪院凌雲寺都是指一間實體的寺廟,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也是指四座大山。而「台灣四大名山」指的「名山」,泛指佛教道場,並非限於一座真正的大山。四大名山的信眾之多、影響力之大、分支機構眾多、經營媒體包括電視台/報紙,似乎在兩岸三地的佛教道場之中, 遙遙領先。四大名山的發源地剛好分布於台灣北、中、南、東,影響遍及全台大城小鎮,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四大佛教組織。其信徒約占全台一半人口之強。

這四間道場的成立時間均為戰後。東部代表為釋證嚴法師於1966年於花蓮縣新城鄉創立的慈濟,全名是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在台灣有7所及印尼一所慈濟醫院。南部代表為次年星雲法師於高雄市大樹區創立的佛光山,在全世界共設有200餘座別院或分院道場。北部代為法鼓山,1989年於新北市金山區創立,開山住持為聖嚴法師。最年輕的是2001年於南投縣埔里鎮創立的中台山,開山住持為惟覺法師。上期介紹的靈鷲山,雖然規模龐大,並不屬於四大名山。

台灣四大名山雖不及中國大陸四大名山歷史悠久,但時代風格也截然不同。有的強調禪淨雙修、有的更不再強調宗派之分、推廣文化教育、慈善醫療、社會救助事業等等,四大名山已經擺脫了傳統漢傳大乘佛教僧侶結廬在山中的出世思想,而深入社會人羣,皆以「佛法生活化」為宣教重點。例如,今年佛光山及慈濟就積極購買數量龐大、困難重重的新冠疫苗,這在其他地方的佛教團體實在難以想像。

四大教團除慈濟外,都屬禪宗。其中佛光山中台山繼承臨濟宗、法鼓山同時繼承臨濟宗與曹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