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有「碉堡王國」的「美稱」。為什麼一個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萬的國家,卻密密麻麻分佈着幾十萬座碉堡?
上世紀6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鄰國也存在歷史宿怨或者領土糾紛,可說是國門之外,四面受敵,不驚才怪。
於是霍查想出一個妙方:全民動員建造碉堡。結果,農村田野上,、公路兩側、山頂山腰、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都分佈着各式各樣的碉堡。這些碉堡有明有暗;有群碉,也有獨碉;大堡能藏兵數百,小堡僅容一人。半掩埋式的圓碉隱藏在草叢中,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鐵鍋。這便是碉堡之國的獨特景象。

到了Isa Boletini Monument廣場,四處張望卻沒有一個Bunka!只有一個民族英雄雕像。我不死心,到處問人, 一個青年人指示我走進草堆之中,終於發現了一個類似垃圾桶的東西。不足—米高,但水泥厚達十幾公分。而且佈滿鋼筋,看上去似乎的確無堅不摧。前方有一個小孔方便向外射擊敵人。後方有一個小洞,洞口極矮小,高度不足半米,成人爬進去也要很艱難地在地上移動。我本來打算爬進去視查一下環境,但裡面堆滿垃圾,還有尿味, 望而生畏。

霍查在全國建了幾十萬個Bunka,以為這樣就可以防止蘇聯和美國的進攻。但這些Bunka現在大部分都成了垃圾堆,因為用的水泥全是文革時中國援助的最優質水泥和鋼筋,建築的時候不加沙子,所以異常堅固,用電鑽也拆不下來。聽說有的被改裝成為特色酒店房間,但這麼小如狗窩,入内也無法站立的窄狹空間,實在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