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消失了的大笨象

離開太原,一路向北,千里黃土高坡,只有坡頂有植被,並不茂盛,落葉喬木光禿禿的樹枝,筆直向天。

萬里蒼茫大地,渺無人烟,只有灰蒙蒙的輕煙,乾燥的黃土風沙忽起,橫跨黃土大地的高架大橋上,偶爾呼嘯而過的打破長空寂靜,是高鐵。

在這鳥不生蛋的地方,四千年前怎麼孕育出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又稱黃土文化,因為我們的祖先黃帝、炎帝居於黃土高原,所以是我們是炎黃子女。他們中有許多部落順著河流移動,發展到黃河中游,後來稱華夏族。

先人本逐水而居,不會改天換地,江南水土豐潤、珠三角更是魚米之鄉,自然條件遠勝這鳥不生蛋的黃土高坡,但文明的起點遠遲於中原之地。

山西省博物院給予我了答案。原來, 黃土高坡的前生是水深草豐的宜居之地。

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時期,各地的氣候較現在濕潤,如果在石器時代,陝北高原的自然環境像今天的丘陵溝壑,禿嶺疲僻,風沙出沒,則遠古時期的人,實難生存。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華夏腹地,山川秀美,氣候適宜,是中國遠古人類和文明的搖籃。

當見到山西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晉候鳥尊」, 令我疑惑, 古時中原有大笨象?

「晉候鳥尊」是西周時代晋侯燮父的祭祀用器,陪葬在黃土高坡三千多年,最近才在千禧年被發掘出土。這件新出土的古董顏值極高,如果在當今淘寶盛世,這麼有創意的酒具,應該可以量產千萬件而暢銷到一帶一路,作為非洲動物大遷徙遊客的伴手禮。

大鳳鳥回眸、背上的小鳳鳥依人,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設計精巧。這鳥尾巴更神奇,被魔法變成了一個大象鼻子! 鳳鳥雙翼變成大象耳朵。象鼻內卷上揚,與大鳳鳥雙腿形成更為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佈滿精美紋飾。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證明為宗廟禮器。華夏先民的創意爆棚,比今天的山寨酒具設計更為突破。

作為一個作家,我自然不會止步於博物館導遊滔滔不絕的百度資料。因為我懷疑,沒有互聯網、甚至還沒有絲路的西周,先民怎麼可能見過大笨象? 經過一番考證,原來古代中原地區的確曾存在過野生大象。商朝紂王就像《戰狼三百》中的波斯王,還利用戰象進攻敵人。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大象已經絕跡,《孟子》記載,周公把虎、豹、犀、象等猛獸都趕出了周國境內。《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的中原人很少見到活着的大象。當他們得到死象的屍骨後,就按照圖畫想像大象活着時的樣貌。所以中文習慣把所有想像中的東西,都稱之為「象」。《說文解字》中解釋 「人希見生象也。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然韓非以前或衹有象字。無像字。」所以,「想像」的「像」正是來源於「象」,再衍生出肖像、塑像、四不像等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