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就像兵慌馬亂時出生的嬰兒,未懂事已經開始逃難。
去年此時,奇妙電視正式改名為「開電視」,《明治憑什麼》熱播之時,已經開始計劃下一季節目。過年之後,每個月都去電視台開一次大會,每個星期都同製作公司開小會,三月份簽約,四月份已經開拍景點,五月份出發拍攝越南及柬埔寨,六月正在拍攝泰國及寮國時,香港局勢開始動盪,七月拍攝緬甸,總共五趟旅程。
循導演要求,我首次出發前分開場景寫好稿,和以往現場才想講甚麼,很不一樣。文字可以寫得深遠而感性,總比一下車想到甚麼吹甚麼來得更有誠意。
拍攝回來後再執稿,因為現場很多新發現、新鏡頭,七二一事件後的周末,社會氣氛極為惡劣時,節目開始首播,一邊趕後期,邊播邊剪,我就一邊看示威直播,一邊不停寫稿、配音,所以相比《明治憑什麼》全部是現場介紹,《明日世遺》有一半都是後期配音,更接近我心目中的嚴謹紀錄片形式。
和風細雨之時,泡一碗宇治抹茶回看世遺,是一種精緻小確幸。室外打到飛起,寢食不安之際,誰還有心思看文化節目呢?這一篇十月懷胎的畢業論文,回到深度旅遊的初心,由頭三集的近代政治歷史,到英法殖民亞洲的橫向比較、中國及印度宗教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到五國建築藝術風格的異同,最後沿湄公河順流而下,交出一份天文地理人文科學的大學畢業論文,當十三集的《明日世遺》變成明日黃花時,滾滾河水帶不走淡淡哀愁,由首播《赤色半島》的初夏,播到結局的深秋時份,硝煙未平、動盪加劇,各位保重,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