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武則天

由《盜墓者羅拉》到《花樣年華》, 吳哥窟應該是東南亞最熱門的古蹟之一。

早於1992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吳哥城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高峰期擁有50至100萬人口,曾一度是工業革命前全球面積最大的城市。但這個古城在1431年被暹羅佔領後,大肆毀壞城市建設。灌溉系統遭破壞後,賴以為生的田地無法耕種,吳哥王室遂遷都金邊, 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成為廢墟。

1819年國人雷慕沙率先將元朝人周達觀所著《真臘風土記》譯成法文, 令世人知道吳哥的存在。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新的熱帶動物標本,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這座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

元朝《真臘風土記》是現存與真臘同時代者對該國的唯一記錄。根據描繪: 

“州城周圍可二十裏,有五門,門各兩重。惟東向開二門,餘向皆一門。城之外皆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

現在站在大吳哥城的城門, 你看到的, 正正就是七百年前周達觀看到的景觀!

現存的吳哥城由闍耶跋摩七世所建。建築吳哥窟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逝世後,吳哥王國陷入內亂,外敵婆王朝入侵,搜括破壞, 當時還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為王,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至鼎盛。他在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除了重建吳哥城, 闍耶跋摩七世也由印度教轉信仰佛教, 他建立了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國寺: 巴戎寺, 也是吳哥最後的一座國寺。在巴戎寺的中心高臺上,是一個有49座(現存37座)四面佛塔的塔林,加上周圍5座門塔,一共54座四面佛塔,200個左右微笑的面孔俯視著巴戎寺,這就是「高棉的微笑」, 樣子根據融合了佛祖及闍耶跋摩七世樣貌雕刻而成。

站在巴戎寺被這二百多尊四面佛雕像包圍的平台上, 我想起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了, 大佛相傳是按照武則天的樣貌雕刻, 看來古今中外的皇帝都喜歡自拍Selfie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