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印尼前生緣

去峇里島潛水、去檳城懷舊、去婆羅浮屠看佛塔、去吉隆坡尋覓美食, 我總是隱隱約約地感受到印尼和大馬之間, 似乎有一條看不見的紐帶, 比大馬與新加坡之間更強烈。

大馬歌手黃明志曾改唱過大馬國歌《我的祖國》, 引起軒然大波, 從而令我留意到大馬國歌原來源自一首印尼民謠。當我講Nasi Goreng, 不論去吉隆坡或雅加逹, 我都會得到同樣的炒飯, 因為詞彙通用於大馬與印尼。追本溯源,所謂「印尼語」,其實就是一種本地化的「馬來語」。

何必分得那麼細? 印尼與馬來西亞, 二百年前是一家, 那裡叫柔佛王國。今日印尼和大馬的疆域界線,在1824年於倫敦劃分(《1824 年英荷條約》)。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群島, 馬來群島從來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的王朝, 但居民以馬來人為主、講馬來話, 同樣信奉伊斯蘭教。印尼距離麥加八千多公里, 為什麼成為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伊斯蘭教國家? 家中的印尼姐姐, 也不知道為什麼印尼從來沒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足跡, 她每天也要戴頭巾。工業革命前, 穆斯林世界走得最遠的旅行家伊本·巴圖塔, 最東也只是走到馬爾代夫。

答案就在國名。「印度尼西亞」的 「尼西亞」源自希臘語nêsos(小島), 「印尼」意思就是「印度的小島」。印尼的前身是荷蘭殖民地「荷屬東印度」, 是因為荷蘭人也認為馬來是印度的延伸。不止印尼, 整個馬來羣島都曾是印度文明的殖民地。當印度流行佛教時, 9世紀印尼婆羅浮屠就興建了全世界最大的單一佛塔; 當印度在11世纪被穆斯林入侵, 馬來民族就全部轉會, 由印度教及佛教轉信奉了伊斯蘭教(除了峇里島保留了印度教)。也是拜託印度商人的傳播。這就解答了, 為什麼全球的伊斯蘭教版圖都在圍繞發源地中東的北非、中亞、南亞, 但零零舍舍就有三個不沾鍋的東南亞國家: 大馬和印尼, 以及同屬馬來文明的汶萊。我將主持大馬第二家園講座及旅行團, 詳細請參閱FB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