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會安城裡, 至今古韻猶存。像是一個明朝的小鎮, 停擺在繁華古雅的嘉靖年間。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客家會館和五幫會館, 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供奉有觀音、關帝、天后娘娘, 巨大如籮的盤香, 掛在大殿上面, 六百年從來沒有熄滅過。
小街上的古宅保育完好, 三百年以上的 “均勝棧”、”馮興古宅”等, 大紅燈籠高高掛, 好像穿馬掛的粵閩鉅賈, 隨時還會出來迎客。我問看門的老人家陳先生, 可還會說家鄉話? 他點點頭, 在會安有一間華文學校, 但他的兒女都不肯學華語, 他已經是這家族最後一個會講中文的人了。
中式古宅的門口, 長滿歲月的青苔蔥蔥。細雨中沒有沉香味, 身著奧黛的越南姑娘, 搖曳而過。頭戴圓錐竹苙的豆腐花越南西施, 叫賣聲很是溫柔。老外們坐在街邊法國梧桐樹下的咖啡小店, 喝一杯滴漏越南咖啡呆坐,滴滴溚溚的節奏, 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空氣中, 還有飘渺的沈香。
時光倒流600年, 香港、新加坡還沒有開埠。明朝時候的國際貿易中心, 是在這個「小香港」: 會安。貴為占婆(Champ)王國的主要貿易港,名為“大海口”, 以中國和日本的商船最多,有時一次竟多達上百艘。中國商船帶來的商品有錦緞、紙張、毛筆、銅器、瓷器、陶器、茶葉, 在會安換回胡椒、糖、香料、魚翅、燕窩、犀牛角、象牙等當地土特產, 最貴重的首推 “會安沉香”。
上兩集播出的《明日世遺》我以硬體、 軟件來分析英法殖民者帶給東南亞的現代化巨變。本週六我再向前追繳, 英法殖民之前的中國人大遷徙, 波瀾壯闊的下南洋, 殘留在泰國、越南的痕跡,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貿易商人比較, 這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可否進入明天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