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中國「高鐵換大米」成為國際新聞。其實,中國從泰國進口大米,有久遠的歷史,並非現代才開始。清朝中國已大批量進口泰國香米。
曼谷文創小區LHONG 1919的原址叫「火船廊」,「火船」即是蒸汽船,華商用來運米去廣州,廊就是碼頭船廊,這裏見證了泰米惠及中國的歷史。
源起清朝人口的增長, 一反過去三千年中國人口的波浪式增長形態,呈現斜線上升, 由清初一千四百萬,迅速增加到鹹豐年間的四億三千萬, 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哥倫布大交換, 在明末清初,三種來自美洲的高產糧食品種(薯仔、玉米和蕃薯)引入了中國,令中國人口數量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下南洋的華僑, 更加源源不斷地由中國運來絲綢、茶葉, 換取泰國的大米運往中國,
康熙六十一年,時已六十九歲的康熙聽暹邏來使說泰國米又多又便宜,決定進口,凡是向廣東進口大米、且沒有運輸其他貨物的外國船隻,一律免稅,「年運三十萬石」。
儘管乾隆口頭上宣稱天朝無所不有,不需要與任何蠻夷貿易,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康熙年間開始,天朝就不得不從海外進口大米,以緩解東南沿海因人口劇增,其中一個最重要出口大米到清朝的港口,就是曼谷的火船廊,因為泰國盛產香米,曾經連續31年成為世界稻米出口第一國。
昭拍耶河水悠悠, 河濱的廊1919結構像一個三合院,中央供奉媽祖, 兩旁的廂房已經活化成了餐廳及精品小店, 走上古老百年木梯,二樓正中聚寶堂, 樑柱上掛有晚清重臣張之洞落款「惠此中國」匾額,令我感嘆當今中美貿易也無此胸襟,《明日世遺》今集回味百年下南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