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泰國一向是上座部佛教重鎮, 佛寺遍佈全國, 超過94.6%的泰國人為佛教徒, 泰國憲法明文規定國王必需是佛教徒, 而且和泰國男子一樣一生必需剃度出家一次。
2019年5月4日,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加冕典禮在曼谷大王宮舉行, 儀式郤不是佛教, 而是以印度教為主, 由印度教婆羅門祭司將象徵君權的「五大禦器:皇冠、寶劍、權仗、金扇與金拂塵、寶履」親手呈上,並以「皇冠」代表至高無上的神聖權力與絕對地位。整個儀式象徵「君權神授」, 完成後國王正式宣佈成為毗濕奴神的化身。
婆羅門祭司? 毗濕奴神的化身? 泰國不是佛國嗎, 泰王不是佛教徒嗎?為什麼全部都是印度教儀式及理念?
在世的毗濕奴神
加冕儀式之後,哇集拉隆功正式成為泰國「拉瑪十世Rama X」。
「拉瑪」(Rama)出自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保護神毗濕奴,「拉瑪」是他的第七個分身, 即是說, 哇集拉隆功就是在世的毗濕奴神。
要看懂港人經常去旅行的泰國, 就要理解印度教化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徒如果對印度教教義、歷史不了解的話, 就會出現上期本欄中描寫的吳哥窟「入錯廟拜錯菩薩」, 將印度教毗濕奴神當作觀音菩薩來拜的笑話。更不明白, 為什麼作為佛教徒的泰王, 同時又是印度神轉世?
首先, 不同一神教的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 佛教和印度教水乳交融, 毫不違和。中國歷史上有儒釋道三教合一, 東南亞就有佛教、印度教合二為一的千年歷史。
其次, 泰國當今的王朝扎克里王朝, 其實相當年輕, 現在傳到第十世而已, 推上去還有華人鄭王建立的吞武里王朝、阿瑜陀耶王朝、以及
泰國最早的素可泰王朝, 相當於中國的宋朝, 1431年,素可泰攻佔真臘國都的吳哥,逼真臘遷都金邊, 國勢一跌千丈, 但吳哥王朝的文化、宗教深深影響到了這個後起的侵略者。
吳哥窟的壁畫石雕之中, 生動地描繪了歷史時刻: 真臘軍隊的同盟宋朝士兵, 束髮金冠, 有點像秦俑,跟在騎馬將軍後面行軍。真臘軍隊的將軍乘坐大象,身披鐵甲,手持令旗和武器。但素可泰王朝的暹羅士兵, 就沒有披甲,也光著腳沒有鞋子,只穿一條丁字褲就上陣了, 文明明顯低過宋朝及吳哥王朝, 但歷史就是那麼殘酷, 劣幣最後驅逐了良幣, 野蠻的蒙古人滅了高度文明的宋朝, 暹羅也打敗了更高文明的吳哥王朝。
來自吳哥的神王信仰
1431年, 暹羅士兵凱旋回首都素可泰, 帶回了吳哥王朝的印度教化的佛教。最重要的信仰就是: 神王信仰。神王的信仰中心, 國王是一個活生生存在於人間的天神的化身, 他代表神在大地之上統治人民。
神王信仰,起源於吳哥王朝的開國國王闍耶跋摩二世,他在荔枝山之巔,自立為「山帝」之後,更仿照爪哇國習俗,樹立「神」「王」合一的神王信仰;他宣稱,印度教創造與毀滅之神濕婆,授他肉身以神性,國王的靈魂,附身於濕婆的化身林伽,名為Devaraja,即「神王」。直到十二世紀初蘇利耶跋摩二世改奉毗濕奴,建立無比宏偉的國廟吳哥窟,供奉毗濕奴的肉身蘇利耶跋摩二世。
神王信仰即然可以由濕婆換成毗濕奴, 為什麼不可以化身成為佛祖釋迦牟尼? 那不是更令佛教徒國民頂禮膜拜嗎?
但佛祖本為太子釋達多, 他放棄王位出家成道的故事廣為人知, 現在轉世成為俗世國王, 實在不易解釋啊! 而且佛祖提倡眾生平等, 並不適合統治階級的政治需求。但印度教以種姓制作為基礎, 就成為合理化王權統治的最佳理論基礎。
為了解釋種姓這套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創作了另一本《創世記》──《摩奴法典》。當中記載人類的祖先,並非亞當和夏娃,而是原人(Purusa)。原人的嘴巴生出最高貴的種姓:婆羅門(Brahmana),他們終生為祭司或僧侶,只需用口宣揚宗教,地位高於君主。佛陀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便是婆羅門。《心經》中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當中的「舍利子」即是對他講的佛法。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用交稅等。由於他們最淨潔,所以代表顏色是白色。印度教僧侶都穿白袍就是這個原因。
平等的佛教, 是屬於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尊貴低賤、人種有別的印度教, 才是皇家的權力基石。
吳哥窟建築者、蘇利耶跋摩二世已經認定自己是毗濕奴的化身, 那麼過了八百年, 今年發生在曼谷大皇宮之中, 採用人口中絕對小眾的印度教儀式, 由婆羅門祭司為泰王哇集拉隆功正式成為泰國「拉瑪十世Rama X」主持加冕儀式,成為新一任的毗濕奴神, 就變得理所當然、承繼有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