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花時最懷友

美,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意識?東西方有不同看法。

希臘字母Φ代表黃金比例, 即是1:1.6, 巴特農神殿、雅典娜雕像皆是以此客觀比例完成的經典完美藝術品。

但東方美學沒有黃金比例。雪月花時最懷友,七個字可以總結了日本美學。

AC257F5D-CC5E-4C78-8ACE-9FCEC4F418DE

川端康成認為日本,乃至東方美學的精髓,就是這麽簡單。雪、月丶花丶隨著四時季節的變化,大佛與小山丘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氣氛合奏出一首氣象萬千的樂章。

頭大佛殿冇得頂

在深邃陰霾的敦煌石窟、琉璃瓦覆盖的大雄寶殿, 西方三聖雕像, 法相莊嚴, 高高在上。可能結了千年蜘蛛網、可能萬年香灰撒了一地, 還是不漏一線如霜的月光, 更遑論飄零著三兩朵粉紅的櫻花、一兩片悽涼的白雪… …

雪、月、花, 自是和中式的嚴肅美學絕了緣。

E3047164-0E5C-4E07-A8EA-FC4D638F4C3B

日本的佛教, 主體的確是漢傳佛教。但日本的美學, 並非植根於漢學。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頭大佛殿冇得頂, 四時風光各不同。

因為沒有了屋頂, 大洞中開, 這像什麼樣呢?

要有光

人類懂得建築開始,建築物都是保護人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

對建築師安藤忠雄來講,建築物不是遮擋光線的保護,而是一種過濾光線的工具。必須配合當地的風、光,水、影、就融入左當地的環境,成為大自然的一部份。

他用天然的「光」來慑服教徒, 那是位於日本大阪的經典建築「光之教堂」。代表耶穌的神性, 並非由黃金或木材、畫布或大理石去表現, 而是你我看見就驚鴻一瞥、郤永遠摸不到的十字形光線!

對於「光」, 基督教和佛教的取態從不一樣。

《創世紀》中一來就說「Let there be light, 收到! 於是二千年的羅馬式教堂、哥德式教堂、洛可可式教堂都拼命和光線玩遊戲。

《佛說阿彌陀經》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即使重現於敦煌壁畫「西方净土變」, 但從來也不會由Lighting方面去改變石窟陰暗的環境。

光雪月花

安藤忠雄由1989年完成基督教「光之教堂」得到靈感, 2016年再度以「光」為主題, 完成這個頭大佛殿。

因為「要有光」, 安藤忠雄令雪、月、花, 遇上了佛祖。

冬天的時候, 北海道的豪雪直接由中空嘩啦啦撒下來, 釋迦頭、肩都鋪上厚厚的一層白色粉雪。佛祖出生於炎熱的印度次大陸, 他應該一生沒有見過雪。佛教東漸, 佛祖也是端坐大雄寶殿, 東渡日本後, 2016年的隆冬才一賞細雪, 可會感慨日本人的創造力?

夏天的時候, 十五萬株的薰衣草海又會以法國普羅旺斯的芬芳, 淹沒了佛祖。供什麼鮮花、獻什麼貢品, 都變得多餘了。佛祖遇上法式風情的香芬, 要拜明治天皇維新西化時引入的法國薰衣草。

沒有雪、花兒不開的日子, 一彎新月天如水, 或是月圓花好春江夜, 佛祖會沐浴在一輪皓月之中。這時夜已深, 遊客已經散去, 佛祖可以安靜地行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