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

清明時節雨紛紛,油菜花黃櫻花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然笑春風。

百行孝為先,這種儒家提倡的美德,並不見於其他文明,例如日本有「楢山節考」棄老人入深山、印度將喪偶的母親趕出家門、崇尚平等及個人主義的西方文明更沒有一個單詞去形容「孝」。寒食節「割股奉君」的故事,現在看來,愚昧無知而且不可理喻。清明節「劉邦掃墓」,可謂鼓吹迷信,人死燈滅,皮囊何為?

春暖花開之際,應海洋公園邀請,我參加了四川臥龍生態傳媒團,再次回到家鄉成都,去了都江堰熊貓樂園、巴郎山鄧生保護站、神樹坪熊貓基地等香港援建的有關項目。臨走前,同父親去外婆的墳場掃墓。

外婆生活的時空,正是巴金五四名作《家》,她對封建中國的禮教束縛深惡痛疾,連墳墓也不曾計劃,生前只吩咐我去找一張「陀羅經被」,方便她早登極樂。墳墓也是後人為念親恩,在她身後才臨時去找的。

掃墓之時,發現旁邊的墓位被騰空了,應該是孝子沒有交租金,骨灰就被逼遷了。劏房也貴,為口奔馳,過客匆匆,人生如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