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觀音

瑪利亞觀音

人如此可憐,主啊,海卻太藍了。

電影《沉默》

利瑪竇規矩

上回講到, 明清時代的漢學專家, 皆是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利用西方科學打開了天朝的深鎖大門, 成功進入朝廷, 尾隨的耶穌會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等人, 即使到了1724年,雍正皇帝在全國查禁天主教,耶穌會士畫家郎世寧和負責製作地圖的蔣友仁神父, 仍然被雍正及後來的乾隆委以重任, 除了設計圓明園, 還留了大量宮廷畫作, 最著名的為「百駿圖」。

耶穌會自利瑪竇以來, 對中國傳統祭天祭祖祭孔的舊俗採取包容態度, 是為「利瑪竇規矩」, 但後來來華的多明我會方濟會道明會不認同, 並向羅馬教廷打小報告, 爆發「中國禮儀之爭」,教宗宣佈禁止華人教徒祭天祭祖祭孔, 並於康熙四十四年派特使鐸羅來華發佈禁令,令康熙皇帝大怒, 嚴斥:「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准在中國住,必逐回去。」教宗特使鐸羅死於澳門監獄中, 其後雍正皇帝更在全國查禁天主教。這場東西宗教文化的衝突, 直到1939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頒佈《眾所皆知》, 正式允許教徒參加祭孔儀式, 才告一段落, 相距雍正禁教, 已經相距215年。

伴天連追放令

中國有雍正因禮儀之爭而禁教, 日本有豐臣秀吉的《伴天連追放令》禁教(「伴天連バテレン」是葡萄牙語「神父Padre」的日譯)。耶穌會最偉大的傳教士聖方濟各, 早於1549年首次在鹿兒島登陸後, 成功開拓了日本的宣教事業, 高峰期有三十萬名信徒, 引起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猜疑。這份追放驅逐令起始便說,日本乃神國,而天主教則為邪教,命所有傳教士在廿日內離境, 結果有一千多名傳教士及日本天主教徒流亡到澳門。導火線是1596年10月,一艘從馬尼拉駛往墨西哥的商船聖菲利普號,被風暴吹到日本土佐。豐臣秀吉派人查扣商船並訊問船員。結果大嘴巴的船長在回答訊問時,誇耀西班牙在全球的殖民版圖,透露傳教士是殖民侵略者先驅。豐臣秀吉得知後大驚, 逮捕了26名教士和信徒, 將他們在基督教大本營——長崎公開處死, 是為「長崎二十六人殉教事件」, 結束了耶穌會在日本傳教的半世紀蜜月期。

《伴天連追放令》之後, 耶穌會及教徒活動轉為地下, 長達兩百年之久。天主教徒為隱瞞自己的身份, 方法就是將瑪利亞的肖像, 雕刻成觀音的外貌, 以瞞過當時的幕府, 被稱作「瑪利亞觀音 (マリア観音)」。特別是佛教的「送子觀音」像與聖母瑪利亞手抱耶穌像, 十分相似,來進行聖母崇拜,並在雕像背後暗藏十字架。天主教徒及傳教士被幕府追捕並施以致命酷刑, 這段黑暗歷史被反映在2016十大年度電影之一《沈默》。這部電影籌備廿八年, 將人性、神性、信仰衝突推至極點, 絕非一般宣教的宗教電影。

長崎大浦天主堂

基督信仰傳入日本已經四百五十多年,教徒人口約107萬,其中天主教徒43.6萬,新教信徒63.9萬, 少於全國人口1%,與只有150年基督教歷史便已有三成人口成信徒的韓國相比,有天壤之別。由幕府時代到現令, 長崎一直是日本天主教中心, 由長崎火車站步行數分鐘,可看見一座紀念碑,記念16世紀日本廿六位殉道者。

黑船來訪, 日本開國之後,1865年建造了日本第一間天主教堂: 長崎大浦天主堂, 教堂建造的方向就是向着廿六聖人殉道碑。為甚麼這間教堂如此出名呢?因為在這間教堂, 曾經發生了兩件很神奇的事情。1865年這間教堂剛剛建成的時候, 有十幾個自稱「吉利支丹」的日本人, 到這裏與法國神父相認。「吉利支丹」就是日本的地下天主教徒, 在禁教的二百多年之間, 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第二件很神奇的事情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長崎受到美國原子彈轟炸, 整個長崎變成一片火海, 但大浦天主堂就絲毫無損, 可算神蹟。教堂已經在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徳川家康
在豐臣秀吉死後掌握權勢,為統一國民思想與信仰,開始鎖國政策達二百多年,對內嚴查地下天主教徒處以極刑,全面驅逐西方傳教士(多數被放逐澳門), 他更實施一項新政策: 以佛教抵制天主教。全國人民必須到一間佛教寺院登記成為檀徒(施主), 得到一紙「寺請証文」, 每年調查一次, 類似戶口登記, 稱為「寺請制度」。日本全民皆成為佛教徒, 佛寺遍地開花, 根據統計全國的六千間淨土宗寺廟, 九成皆是寺請制度下的時代產物。但幕府與佛教的關係密切, 絕非日本佛教之福, 反而招惹來明治維新時「廢佛毀釋」, 我在節目《明治憑什麼》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