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凱撒遇到六祖

每個人的一生中, 總應該去一趟那個小小的古城。

雨後的清晨, 當陽光由大殿後面發射出第一道金光, 地上鋪了滿目的翠綠, 悉心栽培千年的青苔, 頓時如同翡翠碧玉一樣晶瑩剔透。木魚聲中傳來《大悲咒》的唱咏, 如同天籟,令人不禁熱淚如雨下。

這種感覺是屬於京都的, 千年香火不墜的二千多間大小寺廟的春風秋雨, 撫慰每個路過京都的過客。

好讓我們, 老了的時候, 在黃昏人散後, 好好回味,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滋味。

亞洲第一條引水道

”I see, I conquered.” 高頭大馬上的凱撒大帝霸氣一喝。赤足托缽站在黃沙地上的六祖慧能弱弱回一句: “本來無一物, Conquer來幹嘛?” 意氣風發的凱撒, 馬上石化。

光榮屬於希臘, 偉大屬於羅馬。無論我去英國、法國﹑北非﹑小亞細亞還是地中海沿海, 都驚嘆於二千多年前, 凱撒大帝留下的偉大工程: 引水道。萬想不到偶遇亞洲第一條引水道, 卻是日本京都禪宗最高寺廟的南禪寺內。這個紅磚砌成古色古香的羅馬式拱門, 就是明治維新時田邊朔郎送給南禪寺的禮物, 跟這裏千年唐式風格的佛教建築奇妙地融為一體。

幕末「禁門之變」燒毀了一半京都, 明治政府遷都江戶後, 京都人口更少了一半, 為了振興京都經濟,將明治維新最大的水利工程在京都進行, 這就是琵琶湖疏水道。明治十八年開始興建, 原本這條疏水道功能純粹只是疏水, 將琵琶湖的水由滋賀縣引入京都。設計師田邊朔郎中途到美國考察時, 發現美國人在1885年發明了新機器, 叫做「水輪機」, 於是他率先將這先進科技引入日本, 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有水力發電的國家。四年後,日本第一條路面電車出現在京都, 正正是利水這條引水道生產的電力。水為財, 一條水路就打通了京都的經濟命脈。

京都之會展中心

Expo的中文為何叫博覽會? 原來又是明治維新時, 日本人創造的新詞彙。

世界上第一場博覽會為英國倫敦留下了水晶宮,1851年《泰晤士報》文章稱這場Expo是「創世以來,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

新事物迅即傳到對岸的巴黎, 並擴展成為“萬國博覽會”, 廣邀了天下萬國參展, 大清政府亦收到了邀請, 不過,天朝上國又怎麼會委身出塞蠻夷番邦參加不知所謂的 “Expo”呢?

但對岸的東瀛, 本質的確不同天朝。當時即使同為鎖國時代, 幕府派出了展覽團參加世博之餘, 薩摩藩也以 “薩摩琉球國”的名義參展, 今天的鹿兒島尚古集成館還保存著當年參展時, 送給來訪嘉賓的“薩摩琉球國”精美獎章。

這個轉身中國步履蹒跚, 首次以政府身份參加世博已經是在1904年了。日本不但參展快過中國人, 還為亞洲帶來了第一場Expo, 明治十年(1877年), 東京上野已經舉辦「勸業博覽會」, 「博覽會」這個新詞日人也造得好, 傳入清國並沿用至今。

第四屆萬國博覽會, 為巴黎留下了巴黎鐵塔。第四屆的日本勸業博覽會, 便為京都留下了平安神宮, 亦成為了京都的一個重要景點。

源於幕末「禁門之變」後, 京都陷於一片火海。明治元年, 更遷都江戶, 古都一片蕭條。為了振興京都的經濟, 明治天皇將博覽會由東京搬至京都舉辦。明治廿八年為平安京建都1100周年, 明治天皇在京都興建了這座「會展中心」以便舉行博覽會, 即今天的「平安神宮」, 復原了平安時代的宮殿, 包括瓦頂、斗拱、以及屋頂上方的鴟吻, 屬於唐朝建築風格。

現正在77台「開電視」播出的《明治憑什麼》帶大家去逛不一樣的京都! 錯過直播可以在「開電視」的App上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