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簡體字

簡體字,是當今社會一個敏感的火爆話題,被香港網民謔稱為「殘體字」。我的小學和初中在內地學習的是簡體字,再學了繁體字三十多年。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 愈多不同文字可以游刃,愈好玩。所以我不但閱讀簡體、繁體媒體,也研究日文漢字。

網民大約不知,1964年中國政府正式發表的《簡化字總表》,是基於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國民政府簡化漢字之前,還有日本的大正天皇身先士卒,在1923年公佈了「新字體」。所以,今天不少的內地簡體字,是向早了近半世紀的日本簡體字「致敬」。一萬日圓鈔票上,就是用了新體字「万」,而不是正體字「萬」。另外還有「医」、「会」、「学」、「礼」、「昼」、「独」、「争」、「国」、「乱」等字,日本與內地都通用。

為甚麼日本天皇、國民政府、共產黨都不約而同,在近百年背負罵名,都要改祖宗之法?簡筆字並非由日本政府首先開創,而是由民間千年約定俗成的「俗字」、在日本叫作「略字(りゃくじ)」,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序:「俗、通、正三體。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南宋《屐齋示兒篇》記載誠齋考科舉將「盡」字寫作「尽」,被考官DQ,證明這個新體字/殘體字「尽」已經有千年悠久歷史,人皆偷懶,並非今人所創。

這次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在日本十八個城市,拍攝旅遊節目《明治憑什麼》,在日本街頭就找到了很多不同於正體字的新體字,例如「共產黨」三字,「產」是繁體, 但「党」就是日本新體字。至於為何「共產黨」三字,我們都看得懂?這就是另一個課題︰和制漢語,節目中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