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o的中文為何叫博覽會?原來又是明治維新時,日本人創造的新詞彙。
世界上第一場博覽會為英國倫敦留下了水晶宮,一八五一年《泰晤士報》文章稱那場Expo是「創世以來,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
新事物迅即傳到對岸的巴黎,並擴展成為「萬國博覽會」,廣邀了天下萬國參展,大清政府亦收到了邀請;清朝早於1851年已參加過倫敦世博會,1873年也首次以官方身份參加維也納世博會。
日本即使同為鎖國時代,幕府除派出了展覽團參加世博之外,薩摩藩也以「薩摩琉球國」的名義參展;今天的鹿兒島尚古集成館還保存着當年參展時,送給來訪嘉賓的「薩摩琉球國」精美獎章。
日本不但一早參展,還為亞洲帶來了第一場Expo。明治十年(一八七七年),東京上野已經舉辦「勸業博覽會」。「博覽會」這個新詞日人也造得好,傳入清國並沿用至今。
第四屆萬國博覽會,為巴黎留下了巴黎鐵塔。第四屆的日本勸業博覽會,便為京都留下了平安神宮,亦成為了京都的一個重要景點。
源於幕末「禁門之變」後,京都陷於一片火海。明治元年,更遷都江戶,古都一片蕭條。為振興京都,明治天皇將博覽會由東京搬至京都舉辦。明治廿八年為平安京建都一千一百周年,天皇在京都興建了這座「會展中心」,以便舉行博覽會,即今天的「平安神宮」。本周日播出的《明治憑甚麼》將會帶大家去欣賞這個京都的水晶宮、巴黎鐵塔及平安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