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您在這裡
原始佛教創立之初,帶有強烈的無神論色彩, 和佛陀時代的僧侶一樣, 以靜修和冥想為主, 遵照佛陀以及聲聞的弟子們的言行過修行生活, 並不熱衷於佛教的傳播, 來追求自我完善與解脫,沒有佛像, 並不重要, 因為這才與佛祖之 “無形無相”教誨的本質相契合。那一時期的佛教藝術只是簡單地用足印代表佛的修行之路、以菩提樹表達覺悟、用蓮花座代表世尊本體、用法輪象徵佛傳授的理論等等, 後來被歸類為 “小乘佛教”(現在稱為南傳佛教) , 最明顯特徵是尚沒有偶像崇拜。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處處教我們離相——度眾生不見有眾生相可度、布施不見有布施相、離相即可見法身如來,不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則不用修行。(金剛經淺易 聖一法師)
在末法看到正法
佛教之正法,住世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則一萬年。
上期介紹了佛教史上曙光初見的首批佛祖造像: 犍陀羅佛像, 來自公元二世紀的貴霜王朝, 直到公元五世紀的笈多王朝, 屬於“像法”時代。由佛祖涅槃的公元前486年, 到希臘化佛像出現的公元二世紀, 其中有約五至七百年的空窗期, 這就是 “無相時代”, 屬於 “正法”時代。當時佛法尚未傳入中國, 無相時代對於後來的漢傳佛教來講, 猶如侏羅紀的史前混沌。
我們現在處於末法時代, 想窺視一下 “正法”時代的原始佛教真面目, 中間還隔了何止一座山, 還有整整一千年的 “像法”時代。貴霜王朝的犍陀羅地區誕生了佛像, 已經被大量的考古研究得以證實。在犍陀羅佛像之前, 製造佛像在印度被視為禁忌, 長達五至七百年之久。佛法無邊,無相無形,人們無法想像無所不能的佛是個什麼樣子! 這種無相的佛教藝術品, 比罕見的犍陀羅佛像更為珍貴、歷史更為久遠、研究資料更加缺乏。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死,而是你就站在我面前, 我卻認不出來你了。
正法時代佛教石刻中沒有把佛陀形像化,乃是以象徵的手法,襯托出佛陀存在於無形無相之中。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印度薩塔瓦哈納王朝(Satavahana,約前200年至250年)早期佛教石刻中, 處處是暗喻, 只可心領而神會。太子佛並沒有示現,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而是用一塊麻布代表! 那是摩耶夫人手上的“襁褓”, 代表佛祖出生了!
孔雀王朝(Maurya,約前324年至約前185年)也是另一個無佛像時代的佛教盛世。開國君主大護法孔雀王阿育王在位期間 ,共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 其中以印度桑奇佛塔為保存最完整的無相時期代表性建築。和犍陀羅佛像之後的風格, 有很大分別。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桑奇佛塔展示的原始佛教畫面中, 眾佛子們跪拜在菩提樹週圍, 雙手合十, 但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 空無一人, 並無展現佛祖的模樣。境界真的像 “明鏡亦非台”! 一號大塔東禮門橫樑上,表現的佛陀「逾城出家」圖,畫面是一匹馬,馬背上立一傘蓋,馬後面有幾個人在告別。另有一佛子向巨大的佛足印禮拜,足印代表佛陀曾到過之處。一個法輪代表佛陀說法處,一寶座及菩提樹表示佛陀成道處, 但絕對不會出現佛陀的樣子。
大英博物館保存的另一個 “舍衛城王拜見佛祖”石刻中, 中央座位上空無一人, 只有一個巨大的法輪, 掛有一條花環, 這已經代表了佛祖的存在。舍衛城王波斯匿王跪拜在法輪之下, 代表已經皈依佛陀, 這個故事見於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第廿八章 “波斯匿王的皈依”。
常在我心間
今天我在阿布達比羅浮宮的這塊不起眼石雕前, 心跳加速, 情不自禁, 雙手合十。
一張空椅上, 放置了兩個蒲團。左側有一佛子向空椅朝拜。右側應該有一個對稱的跪拜人像, 已經不見。
石雕中部是一柱子, 左右各站立天人, 柱子上有一對鹿, 代表法輪初轉的鹿野苑。
石雕上部是一個巨大輪子, 中間雕刻了光芒萬丈的格線, 代表法輪常轉。
佛祖呢?
在心中。
佛祖一直長駐在我心。但是必需要有一定的智慧與觀察才能示現。就會在空椅上、鹿柱頭、法輪上, 聽到《金剛經》、看到無處不在的世尊。
原來, 您在這裡, 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