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築, 和黃金從來分不開。在這個專欄中, 帶大家去過印度恒河旁、濕婆在地上的行宮: 黃金廟(毘濕瓦那特廟,Vishwanath Temple); 還有緬甸那塊懸掛在崖壁的大金石、仰光大金塔; 日本的金閣寺、金色堂等等。金光閃閃, 代表太陽的光芒, 令人望而生敬。
聖馬可大教堂
炙熱的太陽跌到亞得里亞海之時, 威尼斯郵輪碼頭千帆待發。原來不止是海洋郵輪, 連我坐的這艘河船Uniworld伯爵夫人號也要追逐夢幻的水城光影。
七點鐘開始晚餐, 伯爵夫人號的頭一天晚餐, 頭盤有意大利成年火腿, 香到不得了的龍蝦湯,主菜是大蝦寬麵條。
八點鐘河船開始啟動, 緩慢地向聖馬可廣場進發, 一定要慢駛, 因為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就到了聖馬可廣場, 海洋郵輪就會駛出瀉湖, 直奔亞得里亞海。河船卻可以留下來, 停泊在聖馬可廣場另一頭的Castello城堡區碼頭。
夕陽西下, 在廣場中心豪氣地灑下數百公斤的玫瑰金粉,鋪天蓋地, 一眼看不完。水城的日落, 每一分鐘都是一場價值千金的戲碼, 不停變化, 令人目不暇給。
水城的夜晚,遠比白天更為精彩。由於威尼斯的城區酒店十分昂貴,很多團客都是白天到訪, 令聖馬可廣場人滿為患。到了黃昏, 巨型郵輪離港了, 團客坐巴士走了, 數十萬人散去, 剩下的威尼斯才露出真正的天姿國色。
跨過威尼斯的運河, 進入昏暗的聖馬可大教堂, 開燈了,一盞一盞,穹頂上的黃金馬賽克畫開始放光,令人目眩,那是代表天堂。馬賽克描繪的一個一個聖人開始講道,包括聖彼得,是他叫聖馬可去埃及傳道。
西元49年,即耶穌升天後19年,馬可到達了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建立了亞歷山大教會。他死後的聖髑,起初被放置在埃及亞歷山大港。828年被威尼斯商人們在亞歷山大港找到聖髑,怎麼偷運回威尼斯? 用豬肉蓋上,成功瞞天過海,因為穆斯林不會檢查豬肉!
為什麼威尼斯人那麼崇拜聖馬可?原來馬可曾到義大利各地傳教時經過此地擱淺, 天使由天而降: “願你平安,馬可!你和威尼斯共存。”這樣,這位《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護城神,其標誌為獅子。所以現在的威尼斯城徽還是一頭獅子拿著一本《馬可福音》。
進入十分簡樸的地下墓室,聖馬可的聖髑就在這裡。回到大殿,中央的祭壇只有一幅普通的油畫,主角自然是聖馬可。祭壇下面正是他的聖髑位置。
黃金祭壇屏風
導遊叫我們,小心看!
“上帝說, 要有光, 就有了光!”她將祭壇上的油畫慢慢轉過來, 陰暗的教堂馬上變得金碧輝煌, 令人目眩, 不能直視, 這就是著名的黃金祭壇屏風(Pala d’Oro)!
高1. 4米、寬3. 48米的純金屏面上有80幅黃金琺瑯彩畫,上面鑲嵌了三千多顆鑽石、紅綠寶石、珍珠、黃玉、祖母綠和紫水晶等珠寶, 描繪聖馬可的事跡、基督賜福眾生圖,四周環繞4位先知及聖母、與威尼斯總督, 兩側各有三排天使、門徒與先知。原來中世紀時, 所有從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隻, 都必須繳交一件珍貴的珠寶,用來裝飾這間“聖馬可之家”, 日積月累, 這間聖馬可教堂成了 “黃金教堂”!
導遊說, 白天遊客太多, 不可能表演這場 “黃金祭壇屏風”秀! 可惜, 教堂內禁止拍攝! 我當然跟足規矩, 相關相片取自網上。
由教堂出來, 人潮和熱潮已經散去。同行船友要坐船回去, 我決定一個人迷路在水城。
昏黃的威尼斯應該是剛剛化好妝的美人, 準備出巡。當太陽落山之後, 大運河由一灘污水變成一床藍色的絲綢,展開起落有致的波紋,她於是換上晚裝,瀉湖上殘留的一抺彩霞就是她的織錦頸巾。兩岸食肆的燈光陸陸續續點亮了她的鑽石頭冠,貢多拉就是她的情人, 陸陸續續在藍色絲綢上飄過來,共赴這天下最柔軟的盛會。
貢多拉也慢下來, 我關掉了手機導航, 為了盡情享受迷路在威尼斯。小街小巷仍然有不少燈火通明的店舖, 因為這城的遊客實在太多的時間, 去了九成日間遊客, 剩下的一成過夜客, 仍然足以令連店員忙個不停。仔細一看, 店員都是黃皮膚中國人, 無論是服裝店或者是皮具店, 想起導遊今天說的故事, 看來是真的。
好處就是紀念品越來越便宜, 拜託一個威尼斯人馬可孛羅驚嘆人間天堂的地方, 那裏的人工太便宜, 所以今天在馬可孛羅的故鄉, 可以買到的便宜手信皆Made in China, 例如磁石貼。我發現磁石貼的價錢, 和遊客的數量一定成反比。遊客稀少的地方例如西班牙的畢爾包, 一個磁石貼最平也要5歐羅, 但是在遊客最多的威尼斯, 磁石貼的價錢就可以便宜到0.5歐羅。
當年馬可孛羅走啊走, 走了廿年才到大都天堂, 現在咫尺可達。這也要拜託全球一體化, 人流和物流達到人類史上空前的頻繁。聖馬可廣場上半夜有很多印度人在賣雷射槍等廉價的中國小商品,和深圳福田口岸的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