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青年留學生雕像

3EE531DB-1F97-406C-87ED-215ACA2400A0

鹿兒島火車站廣場,有一個青年群像,紀念薩摩藩的留英年輕人。當時是幕府時代1865年,日本幕府學中國明清之海禁,當時出海是犯禁,必需要殺頭!

這17個偷渡英國的鹿兒島年輕人,已經全部西裝革履,武士的怪雞頭髮也改變成西式了。他們4月17日離開日本,4月21日到達香港,最後6月21日到達英國。這些年輕人朝氣勃勃,對西洋的任何東西驚奇萬分,電燈、鐵路、高樓大廈、工廠,令他們明白西洋是先進的,亞洲是落後的,他們最小的13歲,還參加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目的不是為了旅行,而是購買紡織機器,並且尋求英國政府支持倒幕。他們之前還有長州藩五傑(包括伊藤博文),早在1863年也經中國偷渡到英國留學。

為什麼中國4億人之中卻沒有這樣的年輕人呢?即使是高薪厚祿的外交官,朝野百官無人願出國,結果大清政府1867年第一個出訪歐美的外交使團,惟有委任一個美國人蒲安臣代表大清!

因為地理原因,歐洲人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才到廣州上海,然後才到長崎,所以中國比日本更早接觸西方人,但是學習先進文化的興趣能力丶主動性就遠遠低於日本。中國第一次派出留學生出國,已經是1872年滿清幼童去美國。清朝留日學生直至到甲午戰爭之後仍然留有大辮子,比這些鹿兒島年輕武士也遲了整整半個世紀!結果?大家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