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曾在一千年, 發生過一次東西教會大分裂。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 被稱為天主教, 籍著十五世紀航海大發現之風, 而傳到中南美洲、菲律賓及澳門。另一分支以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羅馬)為首的東方教會, 則因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攻陷, 改名成為伊斯蘭城市的伊斯坦堡, 而變得羣龍無首。不同全世界天主教會都在羅馬教廷之下, 全球正教現有十五個不同國家的自主教會, 互不從屬, 沒有教宗, 非洲最大的正教教會首推埃塞俄比亞。最主要的歷史證據, 就來自地下: 十一間建於八百年前的拉利貝拉岩石教堂。這些教堂雖然內裏講究,外牆卻是樸素的石牆,而且深陷於山嶺之間,不要說飛機在上空飛過看不見,就是行人在附近經過也難以發現,使它們能保持完整不被破壞。
最大的岩石教堂
拉利貝拉遊客中心對面走下去就是Bet Medhane Alem救世主教堂,上面有巨型石屎建築頂保護,由Unisco援建。這是十一間之中最大的岩石教堂,由一整塊岩石雕琢而成,外觀宏偉。導遊是東正教徒,披上白色紗布Netela,才進入教堂,以示敬意。和不丹佛教同出一彻,當地人也要披上白色紗布才能進入佛廟。遊客不必受此限, 但是…
入內要除鞋。明知內有蚤,偏向蚤堆行。我穿上準備即棄的舊襪,噴了兩種防蚤藥。聽前人經驗,捲起褲腳,以防跳蚤藏進去。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走進去。
裡面黑黑的,寬30米,深35米,高17米,沒有和宏偉外表相襯的華麗裝飾,簡樸石柱上據說曾經發現過17公斤重的金十字架。地上鋪了亂七八糟的不同尺寸款式毛地毯,這就是跳蚤大本營。身穿Gabi的神父坐在那裡閉目養神, 手持一支大拐杖, 他也穿上襪子。這裡不同敦煌已經成為沒有宗教活動的觀光景點,因為連續八百年一直在使用, 每週日都有主日崇拜。
出來教堂後旁邊地上有三空穴,象徵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墓,再次向耶路撒冷致敬。
最精美的壁畫教堂
穿過救世主教堂對面的小洞,出來就見到一個庭院中,另外有三間教堂。中間的叫Bet Maryam 聖瑪利亞教堂,修建時間最早,有精美的十二世紀壁畫,包括耶穌受難、三位一體、聖母抱著耶穌逃難去埃及、五餅二魚、以及公雞(聖經記載,當彼得第三次否認主時,公雞就叫了)等等聖誕故事, 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鬥牛比賽。中央石柱用希伯來語、希臘語、Geez古埃塞語等三種語言雕刻了十戒,現在用白布包裹保護。
因為是聖母瑪利亞關係,這是拉利貝拉皇帝最愛的教堂,也是當地香火最旺的教堂。每年1月7日埃國聖誕節時,教士會通宵在這裡唱聖詩。室內正面有聖佐治屠龍和St Markiors雕像。布幕後面有七間密室存放寶物,遊客不得窺看。左邊岩壁雕有聖十字教堂(Bet Meskel ),右邊雕有聖女教堂(Bet Denagel)。第三個庭院有兩間教堂,一間叫Bet mikael,天花上雕有馬爾他、羅馬、希臘不同風格的十字架。另一間Bet Golgotha有內室,女士免入,牆壁上刻有七個等身大的聖人雕像。出口有象徵性的亞當之墓。
十字架岩石教堂
遠離北部教堂500米,以其獨特造型聞名於世,十字架岩石教堂Bet Giyorgis早已成了埃國的名片。一整塊巨石,由上至下雕琢成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完全脫離山體。高、深、寬皆為12米,所以任何方向看都是一個正十字, 包括由空中俯視。
Giyorgis就是聖佐治,他原本是為羅馬騎兵軍官,因試圖阻止戴克里先皇帝治下對基督徒的迫害,於303年被殺。殉道後廣受各國教徒崇拜, 成為英格蘭、格魯吉亞、莫斯科、加泰羅尼亞、馬耳他、立陶宛、及埃塞俄比亞的主保聖人。據說有晚他向拉利貝拉皇帝托夢,此地沒有教堂專門供奉他。由於聖佐治在埃國地位超然(現在全國最大的啤酒也叫聖佐治),於是皇帝答應,為他修一座全國最漂亮的教堂。於是,放棄傳統的方型教堂,全世界唯一一座整個岩石雕琢出來的十字架形狀教堂在八百年前誕生了。
我下去教堂,空無一人。前殿異常淺窄,只有幾十平方呎。正方掛著落地紅色布幕,遮住教堂大部分空間。給了神父20元,他就進去紅布幕後面。可以窥見內裡又掛了一層金色布幕。神父換了黑白袍,手持金晃晃的十字架,讓我們拍照。
旅途中碰到的比利時遊客曾告訴我,這裡神父得知他來自比利時,拉他到一邊悄悄耳語,他以為神父欲講聖經,想不到神父神情凝重地望著他的背包:「你身上有沒有真正的比利時朱克力?來,給我一塊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