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這個小山坡上種滿了蘋果樹,用長石條鋪路,叫做「荷蘭坂」,因為江戶時代日本人分不清楚西洋人的國籍,將洋人一律通稱為「荷蘭人」之故,成為外國人居留地,即是中文的所謂「租界」。日本將這些百年老建築物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包括日本首所女子大學,還有七棟「洋風住宅群」,一座淡藍色的二層西洋木樓「東山手甲十三番館」,曾是香港上海銀行長崎支店長的住宅,現作為咖啡館和展覽空間。花園微風輕拂風鈴,在這裏呷一口長崎蛋糕,好不愜意,想起外灘了。
如果長崎的荷蘭坂如屯門,上海的外灘就是中環了。荷蘭坂的洋風建築全部是二層高的英國鄉村式木造結構,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都是當時亞洲最高的水泥石屎或麻石建築。可見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遠遠貧窮落後於天朝大國。
中日之間最早的定期郵輪,即是一八五九年英國公司開通的「長崎—上海」航線,一日一夜就可以到達十里洋場,所需時間二十六小時。一八六二年維新志士高杉晉作就由搭此郵輪去上海考察,大開眼界,著成《遊清五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支持三菱商會同英國人搶生意,船名就叫「上海丸」。這段歷史保存在已成為博物館的香港上海銀行長崎支店舊大廈。長崎因此成為辛亥革命根據地,孫中山、黃興等中國革命家流亡到日本,九次都是登陸長崎。博物館還展出了孫中山的主要贊助人、長崎商人梅屋莊吉與國父的一段革命友情。
今年適逢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我將為縱橫遊帶一個特色的「明治花見團」,與大家一齊走進長崎的外灘,賞櫻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