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的聯合國

印度三大宗教共處一山, 千年以來, 不以異端指責對方, 而以建築風格、教義來吸引各自信徒粉絲。17座印度教石窟之中, 以上兩期介紹的豪華鋪張、顏值超班的凱拉薩神廟最為吸睛。旁邊的12座佛教石窟,以及5座耆那教石窟,相比之下, 樸實無華, 規模遠不及印度教同行宏偉壯麗。

埃洛拉的耆那教石窟共有5座,編號第30至34窟,建於9世紀至13世紀,形式上仿印度教石窟。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編號第1至12窟。形式上創作沿襲阿旃陀石窟,除了第10窟是佛殿(支提窟),其餘均是修行僧人的僧舍(毗訶羅窟)。但毗訶羅窟有時也混合了支提窟的佛殿,如第11窟。由於當時佛教已漸式微,佛教石窟遠較同期印度教石窟低調樸實。

香料色之袈裟

逛完佛教石窟, 忽然飄來了一片七彩祥雲。十五位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朝聖團禪師, 每個代表都穿著自己國家的袈裟, 顏色各不相同, 色彩繽紛。深紅色袈裟外加鮮黃色披肩的是緬甸禪師、黃色上衣外加藏紅色袈裟的是克什米爾(印度北部)的藏人僧侶、斜披橙黃色袈裟的是泰國師傅、藏紅花一樣紅中帶紫的袈裟是斯里蘭卡師傅。

僧團成立之初,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穿糞掃衣, 以減少僧團的貪染。僧人們將垃圾場、火葬場撿來的破布, 加以清洗後, 用廚餘的蔬菜塊莖、樹皮、花朵、葉子和薑黃或藏紅花等香料漂染,使其呈現天然的橙黃色或品紅色。所以今天的東南亞各國袈裟, 被稱為 “香料色”, 因其顏色和菜市場的咖哩粉、小茴香,辣椒粉以及藏紅花, 如出一轍。和流行於漢傳佛教圈(中、日、韓、越南)的「青、黑、木蘭」這三種「壞色」袈裟, 大不相同。

最好的安排

穿著不同民族袈裟的各國禪師用各自的方式禮佛, 有的跪下用額頭, 去接觸石窟中每尊佛像的腳部。有部份的選擇去十號支提窟, 在千年佛像前, 安靜地打坐。我和印度遊客們也虔誠地坐在師傅們後面, 體驗這千年石窟的靈氣。

在毗訶羅窟中, 幾位藏人師傅開始擊掌辨經, 兩個人面對面, 一個人擊掌然後發表演講, 七情上臉, 十分激昂。然後, 對手開始擊掌一下, 瞪眼怒目,進行反擊。兩人越講越大聲, 越來越快,擊掌也更大力。擊掌時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見,左手上揚代表提弘正見。佛教的真理, 回響在這些千多年前的僧院中。我和印度遊客們聽不懂也看不懂, 但都被吸引了坐在地上乖乖欣賞。

辯經完畢, 我和一位年輕藏人僧侶Doji傾談。他來自克什米爾(印度北部), 會講八種語言, 包括印地語和英語。他說這次多國僧團是應印度中部一個佛寺邀請來講學, 共有十五位僧人, 都是來自上座部佛教(Sravakayana, 舊稱小乘佛教)的東南亞各國。他們今天去了阿旃陀石窟, 才發現關門了, 於是就輾轉來了埃洛拉石窟。

“所有的安排, 都是最好的安排。”雖然各國僧侶去不了歷史最悠久的阿旃陀石窟, 郤讓我有緣跟著師傅學習和體驗。教義略有不同的各國佛教, 相聚在代表宗教包容的埃洛拉石窟, 為眾生示範了一場色彩豔麗的聯合國袈裟, 這不是最好的安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