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新耶路撒冷

上兩期此專欄介紹印度埃洛拉石窟鑿山為廟, 我將之與非洲埃塞俄比亞拉利貝拉的地下岩石教堂相提並論。有讀者來郵, 要求介紹這座甚少人去過的教堂。

回到耶穌年代
早晨六點,天曚曚光。埃塞俄比亞的正教聖地: 拉利貝拉傳來叫喚塔的唱經聲。

由酒店露台望出去,四方八面,出現白色的一點、兩點,開始移動,向同一個方向:十字岩石教堂。紅啡色的斜坡,在日出之前,仿佛落了一場短暫的細雪,部份地方染得潔白。聖靈的空氣,隨著霧靄後面的和煦朝陽,緩緩昇起。我也變成一點雪花,跟隨一片片的小雪,安靜地飄去心靈的家鄉。迷途的羔羊,紛紛回到和耶和華最親近的紅土斜坡橄欖樹下。
到達十字岩石教堂Bet Giyorgis,晨光剛好照到地下巨大的十字架。數百身穿Gabi白麻長袍的教徒,手持牧羊棍,面向十字,席地而坐。同樣打扮的神父,徒手站在人群之中的石頭上,朗朗而談。沒有複雜的儀式,沒有豪華的裝飾,這裡就是最神聖的殿堂。
講完經,眾人起來,向十字教堂方向,跪下親吻大地。然後靜思,大家坐在樹下、地上閉目。有小男孩由懷中拿出迷你的《聖經》黙讀,十分認真。
神父助手由一個大竹籮中,拿出一個個一米直徑的Injera餅,這便是代表耶穌基督的聖體。他將餅撕成小塊,開始派發聖體。領完聖餐,神父走時,大家就跪在他前面,讓他用十字架碰一下前額,以表示祝福。
白麻長袍信徒散去,蒼蠅大軍來了,還有一車車旅遊巴送來的大聲喧嘩遊客。十字教堂告別了神聖,還給了遊客,還有蒼蠅大軍。直至下一次黎明。看看手錶,剛好八點鐘。

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 這名字的希伯來語本意是 “和平之城”, 但就因貴為三教聖地, 而混戰二千年, 今天仍然新聞不斷, 戰雲密佈。

耶路撒冷如一個燙手山芋, 二千年不停易手, 由猶太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十字軍輪流佔領。羅馬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冬天在法國克萊芒召開大型基督教會議,呼籲基督教徒向東方進攻, 收復耶路撒冷, 開始長達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9年成功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 這是一個已經消失了七百年的基督教國家, 和當今的猶太教國家以色列地理位置相同, 但有本質的區別。

公元1187年, 耶路撒冷王國迎來了一個遠道由非洲來的基督教國君: 埃塞俄比亞君主拉利貝拉國王(King Lalibela)。埃塞俄比亞從公元 330 年正式成為基督教國家,並自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因為雖然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頒佈《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是在 公元380年頒佈的《帖撒羅尼迦敕令》。但在1054年, 羅馬教會分裂為梵蒂岡的天主教會、君士坦丁堡的正教會, 各自宣布自己為真正基督教。後者共有15個自主教會, 非洲的牧首(Patriarch, 相當於天主教教宗)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傳統上埃塞俄比亞正教屬於亞歷山大牧首。大分裂後, 埃塞俄比亞成為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多信徒的正教國家。(我在此不用東正教, 是因為Orthodox一詞意即 “正統”,並無 “東方”的意思, 中文傳統上翻譯成 “東正教” 並不準確, 因為Orthodox系統內也有一派Eastern Orthodox Church, 而埃塞俄比亞更位於南方。所以Orthodox應譯為 “正教”。)

世界最低的教堂

中世紀的歐洲, 虔誠的基督教們一心建築越來越高的歌德式教堂, 以圖更接近天堂和上主。1015年法國人在萊茵河畔的史特拉斯堡開始建築聖母院座堂, 1439年完成了其142米的北塔樓, 成為中世紀的最高教堂霸主。然後德國的科隆人用了六百年, 1880年終於建成更高更大的科隆大教堂,其157米的高塔成為巴黎艾菲爾鐵塔出現之前, 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拉利貝拉國王也是一個虔誠的教徒, 他回國後, 發夢得到神諭,要在非洲的土地上, 建築一個「新耶路撒冷」。他和歐洲天主教友們的想法不同, 他不要修建高聳入雲的歌德式教堂, 他反而要修建世界最低的教堂: 地底岩石教堂。
八百年前的中世紀,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正打得難分勝負, 阿拉伯語叫Jahada(聖戰)、英文叫Crusades(十字軍東征)。雙方各執一詞, 互指異端。

為防止敵對的穆斯林得知非洲的 “新耶路撒冷”後進攻破壞,拉利貝拉國王想到一條妙記: 將這些皇家教堂修建在地下,將地下整塊巨大岩石鑿開,脫離山體,然後鑿空岩石中心,形成內室的崇拜堂,成為世界上唯一向下望的教堂。基督教堂為防敵對宗教破壞的方法, 還有希臘Meteora在岩石頂尖修建教堂(被稱為 “天空之城”)、土耳其的Cappadocia洞穴教堂, 都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