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愚公: 凱拉薩神廟

中國古有愚公移山, 還有精衛填海, 鍥而不捨, 精神可嘉, 但都屬於神話傳說, 並無史實根據。

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印度, 卻有七千多個石匠工人, 他們是真正的愚公!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 由西元760年開始, 用了四代人, 整整一百五十年時間, 用手上最原始的槌子、鑿子, 每天由早到晚在岩石上敲敲打打,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鑿走了一座岩石大山, 移走240萬噸岩石, 在山中間打磨出了一個81米長, 41米寬,32米高的中庭。中庭留有部份原本的岩石, 削成高達10米的大象, 中央再削成主廟, 高達21米, 主廟雕琢成為濕婆居住的凱拉薩山, 跟隨印度教傳統, 外牆雕 滿了大象、虎、獅、舞者、士兵、飛天仙女等, 無一留白。

這就是世界文化遺產, 埃洛拉石窟(英語:Ellora Caves)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第16窟: 凱拉薩神廟(英語: Kailasa Temple)。

鑿空一座山

如果不看後面及側面的山岩如刀削90度垂直立面, 三面包圍神廟, 我第一眼還以為凱拉薩神廟是一座用石材由地上開始堆砌的印度神廟。

“這應該不是中世紀人類用手工鑿出來的吧?但那時的確沒有機器助力, 除非是外星人幫手!” 每個看到這個人間奇蹟的遊客, 都難以置信這麼雄偉的凱拉薩神廟是由廟頂開始往下垂直鑿出來的, 鑿空一座山, 成了一座廟, 七千多對人手花了一百五十年! 現代有機器, 也未必能成就此人工奇蹟。

這個神廟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神廟不是修在山上、山腰、或山下。神廟本身是一座山。廟是一座山, 大山變寺廟。可以相提並論的, 應是中國唐朝高71米的樂山大佛, 以及非洲埃塞俄比亞Lalibela的地下岩石十字教堂。

千萬人俱往矣

站在神廟入口, 其實已經是山腰深處。整個工程以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修造過程中移走240萬噸岩石。鑿空的山中保留了部份石頭, 雕成濕婆居住的凱拉薩山: 高達21米的主廟。神廟的裝飾雕刻鬼斧神工,雕刻了眾多印度教神化如《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闍陀優奮戰羅婆那》、《舞蹈的濕婆》等。神殿中楣上雕刻了一排石雕大象, 氣勢逼人。主廟岩石內裡雕空, 成了神殿, 供奉濕婆神。

包圍神廟的三面垂直如削大山上, 再向山內鑿出數層回廊, 站在上面, 可以欣賞庭院中間的凱拉薩主神廟, 如何抜地而起。由最高的回廊俯瞰中庭的大象, 相當於山頂鳥瞰山腰, 令人腳軟。因為回廊只有兩條簡易鐵欄, 一不小心, 就會掉到廿米下面的中庭, 相當於由七樓跌下, 十分危險。印度小學生們就在回廊上, 跑來跑去嬉戲。此處交通甚為不便(前往方法請參閱上期), 所以外國遊客不多, 絕大多數是印度本國遊客, 扶老攜幼, 全家來欣賞這人間奇蹟。

回頭看, 神廟後面山壁上仍留有一千三百年前, 無數先人工匠鑿子留下的點點痕跡。千萬人俱往矣, 站在這堅如磐石的千年古廟, 更感人生之無常, 生命之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