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秋節翌日假期,這個節日曾流行於東亞諸國。越南稱中秋為「望月節」,傳統上也會張燈結彩吃月餅,但現在已經不是公眾假期。同樣,日本傳統曾也有「十五夜」,以便「月見」,但年輕人已經不知此節,皆因明治維新廢除中國農歷及中國節日,使用西曆,過聖誕節、元旦等西方節日。我在日本也見過月餅,是在橫濱的中華街,月餅與小籠包一樣全年供應!除了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外國僅有曾經自稱是「小中華」的朝鮮半島仍然會過中秋,韓國放兩日假、北韓放一日假,叫「秋夕」。
今年黃金周內地大塞車,追溯元兇,應該是袁世凱。民國三年袁世凱目睹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學西方訂立法定假日,於是照辦煮碗,訂立「四節」:春節新春、夏節端午、秋節中秋、冬節冬至,此乃中國有法定假日之始。
文化和節慶,本是雙生胎。全世界一百六十多個國家都將聖誕節定為假期,為何歷史更悠久的中秋節卻斯人獨憔悴?作為人類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光環已不及唐宋。相比耶教文化圈和伊斯蘭教文化圈不斷擴充,漢字文化圈卻是愈來愈狹小。唐朝的木匠到了奈良,就是日本人的師傅,更不必提鑒真大師。即使到了清朝,韓國首爾西大門也有「迎恩門」,「慕華館」歡迎清人。越南固然千年也是用漢字,直到十九世紀法國殖民時才拉丁化。這也難怪這些「筷子文化圈」的成員國,中國在文革時連唯一的春節也「革掉」,清明、端午和中秋這些傳統節日也是自二○○八年開始,才被內地列為法定節日。
賞月詠詩,感懷身世,中秋乃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錶現,祝大家人月兩團圓,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