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腳菩薩變奏曲

 

原始佛教創立之初,帶有強烈的無神論色彩, 和佛陀時代的僧侶一樣, 以靜修和冥想為主, 遵照佛陀以及聲聞的弟子們的言行過修行生活, 並不熱衷於佛教的傳播, 來追求自我完善與解脫,沒有佛像, 並不重要, 因為這才與佛之 “無形無相” 的本質相契合。那一時期的佛教藝術只是簡單地用足印代表佛的修行之路、以菩提樹表達覺悟、用蓮花座代表世尊本體、用法輪象徵佛傳授的理論等等, 後來被歸類為 “小乘佛教”(現在稱為南傳佛教) , 最明顯特徵是尚沒有偶像崇拜。

小乘到大乘

六百年後到了貴霜王朝時期,大乘佛教逐漸興起,大乘教義強調 “普渡眾生”, 對傳播佛教加入了全新的動力。國王迦膩色伽王一世鼎力宣揚佛教,定都於白沙瓦(犍陀羅)。之後鼎力宣揚佛教, 貴霜帝國一時成為了佛教中心,由於貴霜帝國扼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的漢代長安有密切商業來往。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西域大月氏(即貴霜王朝)使臣伊存來朝,在長安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從此佛教正式開始傳入中國,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誌為“伊存授經”。

大乘佛教把世尊看做一個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最高神來崇拜,這種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觀念,恰恰符合犍陀羅地區流行的希臘文化中之 “擬人說”(即 “神人同形”)的造像傳統。於是佛教徒由希臘神像那裏,學懂用人體比例來造像,學懂如何用石雕表現薄紗的飄逸流動,學懂如何讓佛陀看來更加真實,更為美觀,是為佛經中描繪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此這批世界上最早的佛像,長衫有點阿波羅雕像影子,比例也受到維納斯雕像的影響。

交腳菩薩入中土

在犍陀羅的初期佛像中,交腳菩薩是十分常見的形象。這尊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菩薩交腳像,來自公元二世紀的犍陀羅地區(今天巴基斯坦的馬丹地區)。他的髮型是印度貴族的典型頭髻,還飄逸著兩條頭巾,上身沒有了希臘長袍,換成了半裸披上纓絡。菩薩右肩披上長袍, 衣衫自然垂下, 飄逸流動。菩薩左手持花, 右手已經斷落無法得知。菩薩濃眉大眼高鼻,如果不加額頭的一點白毫, 還以為是希臘的雕像。我留意到, 菩薩的赤裸腳趾, 十分寫實, 完全是希臘雕像風格。腳下左右各有一侍者。

這種交叉雙腳的佛像,在中原大地現在已經不多見。但在白馬馱經之初, 犍陀羅佛像已經傳到了中國, 在中國的最早期石雕佛像中, 仍舊可以見到這類風格。傳入第一站就是接近西域的敦煌石窟, 五胡十六國的北涼時代(公元四世紀) 莫高窟第275窟西壁, 就有一尊高達三米的交腳彌勒菩薩像,頭戴三面寶冠,鼻樑高而直,上身半裸,披上纓絡, 身著短裙,交腳坐於雙獅石座, 和犍陀羅的交腳菩薩一比較, 異曲同工, 同出一轍。

經敦煌傳到中原, 五胡十六國之後的北魏時期((386-534年), 中國第一處由皇室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 雲岡石窟之中, 還能找到犍陀羅風格的交腳菩薩雕像, 就是第17窟高達15.5米的交腳彌勒菩薩像,這是繼敦煌第275窟之後中國最大的交腳彌勒菩薩像。

和犍陀羅的交腳菩薩、敦煌石窟交腳菩薩比較, 雲岡石窟的交腳菩薩已經開始了 “漢化”, 面相沒有西域人的大眼高鼻特徵,更像中國人的面容,頭冠華麗,衣衫較長,而衣紋也沒有了希臘式的飄逸流動表現手法。除了交叉擺放的雙腳, 還在暗示, 菩薩遠道由西方前來東土渡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