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末日

20170908

兩場颱風之後,深圳滿地橙色單車(摩拜)、小黃車(Ofo)、小藍車(bluegogo),橫七豎八,公園草地、馬路旁邊或天橋下面,遍地開花。人來人往,沒有任何路人望一眼,更何況扶一把。可憐的小橙、小黃和小藍躺在地上,主人家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今年摩拜獲得6億美元(約46.8億港元)融資,Ofo也有4.5億美元(約35.1億港元),地上這些殘兵敗將,似乎已經成為「共享經濟」下的炮灰。

來得快,是否代表也去得快?摩拜、Ofo和Bluegogo幾乎全是2016年在內地推出,迅雷不及掩耳達到1,000萬部單車的總數。但一年之後,8月18日,上海禁止共享單車在上海新增投放車輛。8月22日,廣州跟隨同樣政策。

Uber、Airbnb的確是共享經濟表表者,將自己閒置的車子和房子共享,創造新經濟。但是,單車並不存在「閒置資源」,因為全部小橙、小黃和小藍都是全新生產的新產品,配備二維碼及GPS,本質上已經不同Uber和Airbnb。這不過是一個用「共享經濟」名義包裝的「自助式租賃」模式,就像日本的自動售賣機一樣。有人說,共享單車是國民質素的照妖鏡。下一期,我將分享自己在巴黎踩共享單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