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下水道

連場颱風,將大家的目光都帶向每個城市看不見的良心:下水道。

有水才有生命,但暴雨成洪,又帶來澇災。每個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下水道或排水系統,中國的大禹治水到古埃及、古瑪雅, 各有千秋。現代化城市的下水道始於法國巴黎,源於歐洲文明之光希臘愛琴海,普及於羅馬時代。

萬世師表的花都巴黎,至今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那是雨果的《悲慘世界》中革命青年逃亡的途徑,也是音樂劇《歌聲魅影》中華麗的地下水宮。

早在公元前二二○○年,歐洲還沒有國家,野蠻人還在茹毛飲血。愛琴海克里特島的米諾安文明已有多達四層的複雜宮殿克諾索斯,雕琢精美的國王寶座,皇后浴室繪滿游弋的海豚。鮮艷的壁畫,更生動地描繪了富裕先進的米諾安生活。米諾安是集文明(歐洲最早的文字)、和平(因為沒有發掘出任何武器)、優雅(壁畫上的百合花王子)、先進(城內有完善的陶製下水道)的理想國度,也就是柏拉圖口中的亞特蘭提斯。看到牆上畫了海豚的歐洲第一個浴室,接駁了排水道到城外,整整四千年前已經有此文明,我不禁反思為甚麼九龍城寮屋區在幾十年前,還在用人手倒夜香啊?

羅馬完善的下水道,更加普遍見於地中海沿岸的各大羅馬城市遺址,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古希臘羅馬遺跡,今天土耳其的以弗所,二千年前的大理石路面下面藏着陶製水管,歷經四次大地震至今仍排水通暢。位於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因為火山爆發而保存至今的羅馬豪華雲石大浴場,分男女池、更衣室、冰水池、溫水池、熱石桑拿室等,屋頂是金字頂,不用平屋頂,是為免蒸汽水滴到客人頭上,地上還有地漏接駁下水管,將污水排出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