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處處教我們離相——度眾生不見有眾生相可度、布施不見有布施相、離相即可見法身如來,不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則不用修行。(金剛經淺易 聖一法師)
但離相, 談何容易?二千年來, 相來相去, 變本加厲。
黃金分割最美人像
另一邊廂的西方, 光輝歸於希臘, 偉大歸於羅馬。
與佛祖釋迦牟尼同一時期, 古希臘神話傳播「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希臘人按照真實的男女形象來雕刻他們心目中的諸神,包括宙斯、阿波羅、雅典娜, 並大多以裸體風格來呈現, 其中最美麗的愛神維納斯從海裏升起來的, 後來她生下了小愛神邱比特。公元前480年,希臘城邦在波希戰爭獲勝後,希臘雕刻藝術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在追求「真實的完全」和「客觀的真實完美」達到了極致。希臘雕像放棄原來刻板僵直的立像模板, 而變得生動逼真、栩栩如生、活潑生動, 代表作就是創作於西元前130到100年之間的維納斯雕像, 被舉世公認的女性人體美的典範,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她完全符合人體美比例, 即是5:8的黃金分割比值。
公元前334年,古希臘人第一次打到來亞洲,他就是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他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 終於擊破當時橫跨歐亞的波斯帝國, 並推翻大流士三世, 爲了尋找並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那時, 佛祖釋迦牟尼在拘屍那羅才涅槃了一百六十年。
沒有佛像的原始佛教
佛陀圓寂後五百年,經過佛教興盛的阿育王時代,弟子都信守承諾不造偶像。那為甚麼後來又有了佛像和菩薩像?
傳聞第一個塑造佛像的國王是優填王,因為佛陀去了忉利天為亡母摩耶夫人講經,國王朝夕掛念,於是打造了一尊佛像以解相思之苦,不過,這個應該是後人穿鑿附會的傳說,因為它和考古發現不相符。
至今在印度的佛教遺址考古發現,在西元之前,僅有佛塔、佛足印、法輪、菩提樹等象徵佛陀的圖騰,當中並沒有發現任何佛像。佛陀一生托缽,所以缽是佛陀的標誌,印度早期的浮屠佛塔就是一個倒扣的缽的形狀,例如建於佛陀圓寂二百年後的印度中部的桑奇佛塔,保存完好,但各種雕塑之中,偏偏沒有佛陀像。證明當時佛陀弟子和信眾們尊崇了他追求自我解脫的教法,以靜修和冥想為主,並不熱衷於佛教的傳播、更遑論佛像雕塑。
因維納斯之名
佛陀圓寂後二百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死於巴比倫, 十九年之後, 阿育王出世了, 他是第一個統一印度的君主(相當於秦始皇),在連年征戰中醒悟到戰爭的殘酷,於是悔悟並皈依了佛教。佛教才在印度開枝散葉,分成十八派別,阿育王還向外國傳教,遠至希臘、敘利亞、中亞的阿富汗和犍陀羅,這些國家當時早已被希臘亞歷山大帝西化,流傳有大量的希臘神像。
那是一個東西文化激盪的大時代, 東方佛教第一次遇上了西方希臘多神教, 當時耶穌還未出生, 基督教還未誕生。終於, 到了貴霜王朝(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 佛教出現了變化。
“維納斯太美了! 凡夫俗子,過目不忘!我們佛教徒只有拜塔和缽, 實在不能再和希臘多神教分庭抗禮。信仰不堅定的年輕村民們已經見異思遷,不去拜簡樸佛塔,走去拜希臘神廟了!!" 貴霜王朝的中心犍陀羅地區的佛教領袖們,窮極思變,振臂高呼。
那照誰的樣子雕塑呢?佛祖沒有留下一張相片、畫像,信徒只好去旁邊的希臘神廟,”實地參考",向維納斯、宙斯雕像 “學習學習"。經過多次嘗試,在那片黃沙滚滚的貧瘠土地,佛祖在涅槃後五百年, 形象第一次被虔誠信徒用斧頭在石頭上,—下—下琢磨了出來, 這就是世界第一批的犍陀羅佛像。(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