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勾欄瓦舍

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原本是中國對富裕地方的理想描繪。但香港地小貧瘠,沒有出產,為何又可以富甲一方,超過一個甲子?靠的就是商業貿易。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商業社會,世界第一張紙幣產生在宋朝、宋朝的城市人口比例超過兩成、非農業稅比例達八成,第一次中原出現了《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業街,就像我身處這個京都的祇園町家街道一樣。

這些町家建築屋頂,日文叫做切妻造,最早源自宋朝,中文叫懸山頂。町家第二個特色是它的牆,不是土牆,而是木格窗當作牆。

唐朝時採用里坊制,城內全部都是土牆,封閉的每一格里坊又有圍牆,店舖和生活區分開,實行宵禁。人民不可以在街上開店舖,更不可以當街做生意。宋朝正式進入商業社會,第一次拆了圍牆,允許人民向街開店,出現了這種《清明上河圖》中的商店街、勾欄瓦舍。最大的改變,就是唐式土牆變成宋式木格窗牆,因為商人白天可以將木格窗打開,打開門做生意!木格窗牆有千年歷史,保存在京都多處被列入「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

我曾經去過敦煌,見過兩幅很出名的唐朝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及《引路菩薩圖》,同行外國友人見到,問我這些底裝不是Kimono(日本和服)嗎?

其實,這些是真正意義的唐裝。衣裳衣裳,上衣下裳。長安是千年前的巴黎和米蘭、萬眾景仰的時裝之都,唐裝傳入奈良時,是中唐時期。晚唐時留行新穿法叫做唐裙,把裙子一層一層疊着來穿的,最多穿十二層,所以日本叫做「十二單」,《源氐物語》就有記載。留意一下現在里原宿的Layer穿法,原是復古唐裝!最後一集《京都奈良夢華錄》,和大家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