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一別, 不是一兩年, 而是一千兩百年。
走過了宏偉的千年金堂、皇家建築的講堂, 就到了小小的不起眼的御影堂。 “御影” 是指安放聖人的雕像或畫像。又稱開山堂,因為供奉唐招提寺的開山始祖鑑真大師之故。
開山堂平時並不開放, 只在鑑真大師圓寂日的前後, 於每年六月五日至七日開放給信眾參拜。我和唐招提寺的緣份殊勝, 兩年前到訪因為剛巧有NHK電視台拍攝, 讓我首睹開山堂中的鑑真大師雕像, 深深感動(詳見兩年前本欄)。這次到訪, 我早半年就通過奈良縣觀光局向唐招提寺申請拍攝開山堂。這是開山堂兩年以來第二次對華人媒體開放,上一次已經是兩年前的一個內地電視台。
久別重逢千年緣
“吱……”石田執事長打開了木製日式障子, 讓奈良春天溫暖的陽光, 一絲絲如金線, 穿過中庭的翠綠樹葉, 灑滿一室。
一塵不染的供桌上, 端坐著一位身披紅色袈裟的老和尚, 他雙目緊閉, 盤膝而座。石田執事長停下來, 像和朋友見面一樣, 微笑地端視著老和尚。栩栩如生的雕像, 就像下一秒, 就會睜開眼睛, 為我們開示。
石田執事長帶我開始焚香、問訊、頂禮、誦經。
這不是一般的經文, 他唱的是《鑑真大和尚和讚》。孤陋寡聞的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經讚是歌頌一位大和尚的。
“(鑑真大和尚)本是江陽縣人, 生年十四歲, 跟隨慈父到寺院禮佛….”
經讚描述了鑑真大師的不平凡一生, 以及六次東渡日本的偉大事跡: 在奈良建立唐招提寺, 開創日本律宗, 弘揚佛法, 傳遞文化, 恩德無邊。石田執事長最後唱曰: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見佛聞正法, 同入不二門。”然後吟唱三次: “南無鍳真過海大師。"經讚充分體驗日本人對鑑真和尚的崇拜之情, 謚於言表, 千年不變。
“鑑真大師之前,日本有文字記錄的文化非常之少。鑑真大師不止是一個大和尚, 他是醫生、書法家、畫家、藝術家、建築家, 還是一位美食家! 鑒真教授日本人如何製鹽、製糖、製大醬、如何烹飪。連日本料理不可缺少的豆腐, 也是由鑒真大和尚傳到日本。日本人經過千年的發展改良形成了今天的和食,並成為世界遺產。尋根溯源,一切還要歸功於鑒真大師。日本小學的課程中, 也有介紹鑑真大和尚帶來了當時唐朝先進的醫學、建築、繪畫、雕塑、印刷、榨糖、製藥、縫紉、烹飪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使當時日本人的生活質量產生巨大飛躍, 這就是輝煌的奈良文化。至今日本文化依然到處可見的唐風, 鑒真大師功不可沒。” 石田執事長娓娓道來。
僅存的唐朝脫乾漆造
寺廟佛像的塑造一般都是以泥質材料為主,不易搬動也不需搬動,而用作行像供養的佛像平時是供養在寺廟內,而行像供養時則要抬着佛像圍城巡繞,例如四月初八佛誕日, 由此應運而生了脫乾漆造工藝 (中文稱之為「夾苧」, 自宋以後技法逐漸衰落, 幾近失傳), 此方法造像輕盈而精美。1980年,鑒真漆像就曾經回揚州 “回鄉探親”,就是得力於這種唐朝的技藝。
“鑒真的弟子忍基有一天發夢, 夢見唐招提寺講堂的大樑折斷了, 他預料到師傅即將圓寂。於是馬上根據師傅打座的模樣, 用中國唐朝傳入的脫乾漆造技術, 以陶泥塑型,然後在外面包裹以生漆糊批刮的7至15層的苧麻布塑型,經過原始烘乾、打磨、夾苧、灰漆、水磨、貼金和砑金、罩金等48道工序後, 胎骨不開裂, 堅實輕便, 現存這尊乾漆造像, 以及金堂內供奉著的盧舍那佛像, 是世上僅存的唐朝乾漆造像。
公元763年用脫乾漆造了這一尊雕像, 成為日本第一尊人物雕像。來, 你過來, 你看, 大師的鬍鬚根每一根都清清楚楚, 耳朵裡面的耳毛也能看見!
鑒真大師穿的紅色袈裟, 現在在東大寺的正倉院還有一件一模一樣的實物,連扣子方式也一樣,正倉院那件袈裟是當時的天皇穿過的, 因為天皇也由鑒真大師授戒的。漆像可謂百分百寫實主義。”石田執事長帶我零距離仔細欣賞這件無比珍貴的國寶。
夕陽西下, 一抺火燒雲在鴟吻, 鯨魚就像活過來, 準備噴大水柱, 保護這座城市之中的瑰寶千年古剎。是時候告辭了。 “剛才我唸經時, 你手上一直握著一張小相片, 相中人是你的親人?” 石田執事長送我出去山門。
“對, 她是我的外婆, 鑑真大和尚的頭號大粉絲。我從小就聽外婆講鑑真六次東渡的故事, 講得多了, 我都背得滾瓜爛熟。文革時內地資訊十分閉塞, 外婆也吩咐我, 長大後有機會要去唐招提寺朝聖, 代她獻一柱清香。我九十年代首次到日本旅遊,才發現唐招提寺不在奈良市中心, 要坐巴士, 由於當年只有半天時間在奈良, 不得門而入。再訪奈良已是兩年前, 人已不在。這次幸得石田執事長, 代外婆為鑑真大和尚獻上一柱遲了廿年的清香, 誦讀一遍《鑑真大和尚和讚》, 也算是今生無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