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甍: 唐招提寺》之二 : 鴟尾篇

 

鑒真大師在日本被尊稱為 “天平之甍” , 《天平之甍》也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所著有關鑒真大師之歷史小說的名字。天平, 即是729年—749年, 奈良時代聖武天皇之年號。 甍者, 屋脊也。那我們就由唐招提寺金堂的屋脊開始欣賞吧!

屋頂觀鯨

上期提到, 2004年修復金堂時, 最令人吃驚的是屋脊的陶制鴟尾竟然是天平年間燒制的! 歷盡一千二百年風霜的鴟吻, 到底是什麼神獸?

據《事物紀源‧青箱雜記》載: 「海有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泡則降雨。漢泊梁台災,越巫上厭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於屋脊,以厭火災,即今世之鴟吻也。」

據《唐會要》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以厭火祥。」大意是說,漢朝時柏梁殿發生火災後,越巫說海中有神魚,尾巴像鴟,捲起激浪就能降雨,所以建議漢武帝做鴟尾狀的東西置放於殿脊上避火, 演變成鴟吻。

這海中的鴟魚, 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是無角龍、神獸, 其實, 只要你去過觀鯨, 就知道, 這鴟根本就是鯨!

紐西蘭Kaikoura是世界上最著名觀看抹香鯨的地方。抺香鯨乃世界最大的捕獵者,也是最大的有牙齒動物。我坐船到達時, 海面有數隻抹香鯨, 完全無視我們,淡定地、均勻地,"噗! 噗!”有節奏地一下、一下噴水,水柱高達十多米, 背部像浮木一樣露出水面,紋風不動。
“準備,牠要潛入水了,準備相機,尾巴要揚起來了!"船長大叫。
果然,來—個鯉魚跳龍門,揚起牠蝴蝶一樣的漂亮巨大尾巴,指向半空。頭垂直向下,尾巴最後入水, 潛進深海,不了影踪。牠可以一下子潛到三千米之深!簡直匪夷所思,因為我潛到幾十米,已經是個人極限,壓力大到耳朵又鳴又痛,開始流血,無法再深潛。

古人也觀察到, 鯨魚噴水與鯨魚揚尾, 存在必然的時間關係。鯨魚由於生理需要, 必須要揚尾, 才能深潛入水。這尾, 就變成了噴水的代號。於是, 漢代開始, 中國木建築上面, 已經安裝了和鯨魚一模一樣的鴟尾, 以求鯨魚噴水降雨, 制止火災。這種 “以水克火”的手法叫做「厭勝」(從五行至各種自然屬性的互相克制)。

由鴟尾到鴟吻

從漢至唐,屋頂上的鴟大多是造型簡潔的尾翼,中唐以後出現龍形鴟吻,兩兩相向,張口翹尾咬住正脊,背插寶劍,故稱為大吻;因其安放在正脊上,又稱為正吻;又因其形似龍而稱為龍吻。明清時,出現了龍吻的頸背上插有寶劍, 鴟吻升級成為龍的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好張望令它往屋頂上爬,好吞噬令它張口咬著屋脊,工匠一劍就把它牢牢釘在屋頂,一旦打雷著火,噴水可也。總之屋脊上的走勢是越來越複雜, 最後變成了仙人走獸! 最高級的宮殿屋脊上有九個裝飾(釘帽),分別是龍、鳳、獅、海馬、天馬、狎魚(鱉)、狻猊(披頭)、獬豸和鬥牛,再加上最前面的仙人作領隊。清代故宮太和殿地位特殊,後面再加上第十個的行什,突顯其高級中的至高無上位置。

到了1996年香港志蓮淨苑建大殿時, 當然不會去北京學習明清屋脊上的那九個仙人走獸, 而是徑直專程前往唐招提寺, 並且依照這對歷盡一千二百年風霜、無比簡約淡雅的鴟吻, 在日本燒製, 將之翌立在志蓮淨苑大殿之頂。鴟吻內書寫上:
“公元1996年乙亥十一月穀旦, 志蓮監院瑞融輔行宏勲重建大殿, 依唐招提寺鑑真和尚建金堂鴟吻, 小林章男監製, 善士何惟正施資。”
每次坐巴士經過鑽石山, 遠遠看到這一對來自奈良天平之甍上的鴟吻, 我心中不禁想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