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崇拜我!

img_5552

img_5451無論步入哪一座佛廟,我們都會見到大雄寶殿的西方三聖,即西方極樂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薩:中間為阿彌陀佛、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或供奉華嚴三聖: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脅侍是文殊菩薩,右脅侍是普賢菩薩。不明就裏的人,或會因此以為佛教是崇拜偶像。
再看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新教的教堂內,皆無神像,以表明「反對偶像崇拜」的心智。殊不知其實佛陀才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先驅。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世界上所有外表樣子,都是假的。如果能認識到所有表相皆不真實,就能了解到如來(佛陀)的其實了。)
佛教是世界上第一個沒有「神」的宗教,佛陀認為人類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導師,可以靠自己拯救自己。佛陀從來沒有自稱為神、為造物主,他只是人,所以「佛」字部首從「人」字旁,他是一個導師,更是世界上反對偶像崇拜的先驅。不像婆羅門教神像眾多,佛陀嚴禁信眾為他造相,也嚴禁信眾崇拜他為偶像。唐代禪宗高僧臨濟禪師曾說「逢佛殺佛」,即是此意。
不止是佛陀本人,連佛陀悟出的道理,即佛法,也是「空」的,如倓虛老和尚所言:「看破、放下、自在。」
《楞嚴經》的三如來藏,第一就是「空如來藏」。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中論》
《金剛經》有云:「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佛法就像載人的船,如果已到目的地,還不捨棄船隻,怎麼上岸呢?
佛像=維納斯?
佛陀圓寂後二百年,包括佛教興盛的阿育王時代,弟子都信守承諾不造偶像。那為甚麼後來又有了佛像和菩薩像?
傳聞第一個塑造佛像的國王是優填王,因為佛陀去了忉利天為亡母摩耶夫人講經,國王朝夕掛念,於是打造了一尊佛像以解相思之苦,不過,這個應該是後人穿鑿附會的傳說,因為它和考古發現不相符。
至今在印度的佛教遺址考古發現,在西元之前,僅有佛塔、佛足印、法輪、菩提樹等象徵佛陀的圖騰,當中並沒有發現任何佛像。佛陀一生托缽,所以缽是佛陀的標誌,印度早期的浮屠佛塔就是一個倒扣的缽的形狀,例如建於佛陀圓寂二百年後的印度中部的桑奇佛塔,保存完好,但各種雕塑之中,偏偏沒有佛陀像。證明當時佛陀弟子和信眾們尊崇了他追求自我解脫的教法,以靜修和冥想為主,並不熱衷於佛教的傳播。
直到佛陀圓寂後二百年,第一個統一印度的君主阿育王(相當於秦始皇),在連年征戰中醒悟到戰爭的殘酷,於是悔悟並皈依了佛教。佛教才在印度開枝散葉,分成十八派別,阿育王還向外國傳教,第一個海外的佛教國家,不是中國,是斯里蘭卡。遠至緬甸、希臘、敘利亞、中亞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當時早已被希臘的亞歷山大帝西化,有大量希臘神像。佛陀曾經自言,在菩提樹下悟出的道理太深奧,一般人難以明白,佛教徒為了宣教考慮,才開始製造佛像和崇拜佛像,稱為「色身」。由於佛陀已經往生二百多年,無人知道他的模樣長得如何,於是各自發揮想像力去塑造佛像,所以每鄉每處的佛像均呈不同模樣。
阿育王之後的貴霜王朝(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又稱大月氏)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王積極推廣佛教,在佛教史上與阿育王齊名。而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是貴霜王朝的中心地區,也是中亞和西亞的交通樞紐,那裏的佛教雕刻技術,在當時已經達到了巔峰。
同時間,大乘佛教興起,標榜救渡一切眾生,把僅僅追求自我解脫的派別貶稱為小乘,所以把宇宙的最高本體「如來」當作最高神來崇拜,這種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觀念,恰恰符合犍陀羅地區流行的希臘文化中之「擬人說」(即「神人同形」)的造像傳統。於是佛教徒由希臘神像那裏,學懂用人體比例來造像,學懂如何用石雕表現薄紗的飄逸流動,學懂如何讓佛陀看來更加真實,更為美觀,是為佛經中描繪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此這批世界上最早的佛像,外表有點像阿波羅,也有些像維納斯。
▲ 早期佛像帶有希臘神像的影子。
知識補給站
佛經
佛陀終生不着一字,去世後九十天,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修行境界證入阿羅漢果的弟子)舉行了第一次結集,由記憶力超凡的阿難,回憶背誦佛陀生前的教法,結成佛經。三四百年之後,公元一世紀才用佛陀的口語阿達磨嘎地語(Ardhamagadhi)書寫成文字(參見一行禪師的《故道白雲》),後來翻譯成相近的巴利文《阿含經》(包括四部,長、增、雜、增一),為原始佛教,及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以後六百多年,共結集四次,形成了梵文《大藏經》(又名一切經,即所有佛經),這是我們中國的北傳佛教主要經典。有了文字,思想才能廣泛傳播。漢朝時傳入中土,翻譯成中文的佛經均來自梵文。玄奘取經,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