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焦緬甸

三訪緬甸驚鴻瞥,恐是天仙謫人世。彩雲易散琉璃脆,世間好物不堅牢。

在船上早餐時望着窗外,晨曦白霧,漁夫用木槳劃動小木船,兒子灑網捕魚,但古老而寧靜的河面光景,瞬間被一陣震耳欲聾的馬達聲打破。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處於十字路口的緬甸,像十八歲的少女,每天都在變,來不及道一聲珍重,沙喲啦揚。

五天泛舟伊洛瓦底江,轉眼到了分手的傷感時候。河船The Strand船員在碼頭上列隊歡送我們,行李卻由幾個當地女人做苦力,頭頂行李由船上走上碼頭。街邊極多垃圾,特別是膠袋、膠樽,六年前沒有這麼多。那時被禁運,沒有進出口,物質短缺,自然垃圾也少。

緬甸向世界投懷送抱,世界也將緬甸污染。馬路寬了,卻更髒了。國家富裕,人民卻更不知足。這是現代化的代價?還是西化後的惡果?

我不是孤獨的。這次河船的乘客,大多是資深旅行家,在一二年開放之前都來過緬甸,每次談到這個東南亞最後地平線開放後的巨變,充滿唏噓。幾年之後,緬甸就不是那個純純的、只有龍基(緬甸國服)的緬甸了,將變成另一個曼谷、河內、耶加達或金邊。即使在Ava這樣的農村,年輕人也開始染髮、gel頭、穿上牛仔褲。最要命是當年那些面對陌生遊客也笑靨如花的緬甸臉孔,全部變成低頭族,無時無刻猛按手機,令我的相機鏡頭,也頓時失焦了。

和尚們的腰間袈裟大多插着部手機,到了寺廟,拿出來自拍,只因過去四年,緬甸手機人口增加了七倍!軍政府時代,手機卡要二千美元,普通市民無法負擔手機,和尚走路時就走路,呼吸時就呼吸,那才是修行的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