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郵輪黃金時代

 20160514.JPG

清末民初、直到二戰,天朝生靈塗炭,皇帝到老百姓都要逃難,誰會有閒情去外國旅遊或移民?那時,卻就是跨越歐美之間Ocean Liner遠洋郵輪最興盛的黃金時代。1840年郵輪之父Cunard的第一艘蒸汽船Britania,首次由英國利物浦出發, 用8.5海里船速, 花了十四天跨越大西洋,到達美國紐約。過了兩年,英國海軍跨越印度洋、太平洋,敲開清朝的大門,清廷割讓香港。

—戰後經濟大蕭條,美國在1929年收緊歐洲移民限制。由於跨洋郵輪船身吃水深,進不去很多淺水港口。船艙設計目的為了搭乘最多數量乘客,很多無窗下等客房(即是《鐵達尼號》中Jack住的那種),不利和舒適設計目的的holiday ship遊輪相競爭。所以, 當時運送移民為主要客源的德法意加等國的跨洋郵輪紛紛轉型, 成為以遊客為客源的遊輪。Cunard的對手是英國的White Star(白星)郵輪, 其旗下的豪華郵輪: 鐵達尼號在1912年沉沒後, 被Cunard收購,二戰後白星品牌淡出,剩下Cunard。

二戰後,跨洋郵輪成為明星、皇室、外交人員及遊客的至愛,Cunard有十二艘跨洋郵輪穿梭大西洋。黃金時代直到1959年,第一架飛機飛越大西洋,進入Jet Age, 民航成為郵輪殺手, 郵輪作為交通工具,速度無法對抗飛機,進入寒冬。大部份跨洋郵輪都永遠拋錨,成為水上酒店,1967年QM退役,成為紐約長灘的酒店,1961年日本Hikawa 成為博物館。郵輪業的絕處反擊, 是將交通工具的本身功能, 變身成為一種渡假方式。 七十年代的電視劇《Love Boat》更將公主遊輪拍成一個海洋上的浪漫盛地。至今公主遊輪上, 仍然有Cunard郵輪的黑白相片海報, 因為兩家公司均屬世界最大的郵輪集團──嘉年華(Carnival)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