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vs幸福感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今年團年, 見到我做醫生的舅父。他將我拉到一邊, 悄悄問我是否有情緒問題, 患上抑鬱症了?因為他留意到我最近的文章之中, 出現頗多的虛無飄渺、悲冬傷秋、歌頌自殺、談及死亡的主題, 例如“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潛在的死亡”、 “彩雲易向秋空散, 世間好物不堅牢”等。

原來他的擔心是有原因的。我跟外婆長大, 深受其影響。我一直都知道外婆悲觀而傷懷, 所以她生前曾長期失眠。但舅父就向我透露一個驚人的消息, 原來外婆有抑鬱症! 這種病有遺傳性, 所以我母親的長期失眠也是來自抑鬱症。失眠和抑鬱症, 如影隨行, 很大機會也遺傳到了我。

慢慢埋藏已久的記憶又挖出來。當年, 我還未上小學, 外婆已經望向夜空, 向我灌輸她的價值觀: “人散後, 一鈎新月天如水。你要明白, 人間沒有不散的宴席啊!”。悲, 是基調。哀, 是正常。這種悲觀的價值觀的理論基礎, 部份來自佛經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輪迴是苦」 , 而苦有八種, 包括: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我於是從小就認識苦, 人生注定是灰色的, 值得謳歌的都是悲劇, 鄙視那些整天嬉嬉哈哈的人, 甚至認為整天保持這種憂鬱是很cool的表現。

我真正懂得笑, 是到了中學時, 交到兩個不讀書的玩童做知心好友, 他們的貪玩、幽默、積極、百厭性格, 彻底改變了我, 於是形成了我今天的雙面性格。

後來在社會上工作了, 我在外面都展現我的正面性格。只有回家獨處時, 我仍舊執迷不悟, 認為 “悲觀”的負面情緒有益寫作! 例如寫《足足五萬年: 西遊記》時, 我在日記中寫道:

“心如止水, 寫的東西也會流於平淡。我是喜怒形於色、大情大性的人, 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我的情緒。為了寫一個悲劇, 我不介意淚流滿面, 還慶幸你及時在我心中挖出一個大窟窿, 血流不止。因為只有這些刻骨銘心的痛苦第一身經歷, 我才能夠寫出摧人淚下的作品。”當時, 我還故意培養負面情緒, 寫作時經常邊哭邊寫。為寫出打動人的情詩, 我任由思念瘋長不息, 直到壓仰到自己對生命失去最後的興趣。大學時我讀了很多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的文學著作, 兩位文豪最終都以自殺終結生命, 更是我創作路上的明燈和偶像。

直到今天, 舅父才敲醒我, 抑鬱是一種病症, 而不是寫作的靈感和源泉!回家後, 我立馬上網查詢, 網上有加拿大卑詩省精神健康中心的測試, 回答一系列問題例如: “幾乎沒有興趣或樂趣去做事”、 “入睡或保持睡眠有困難”等, 我的測試結果是 “有抑鬱症徵狀的可能極高”!

 美國投資心理學家Breet Steenbarger有個理論, 一個人怎樣才能保證幸運。他發現幸運的人,都有一些良好的習慣。 其中, 最重要的是 “要好運,一定要在所有事情中,找到正面、好的一面 ( they find the good in anything )。意思是好運的人,並不是一生都不會碰上任何壞事,人人都有倒楣的時候?但幸運的人,懂得在不幸中借力打力,化成好事。因為他們在經歷困難時,能看出正面和陽光,從而成功經過低潮和驚濤駭浪。

抑鬱症並不可怕, 最重要是面對它, 正視它, 解除它, 放下它。這時候, 禪修就是我最佳的抗抑鬱良藥!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live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