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飢荒?

20160302.JPG

「We are the world」這首1980年賑災歌,由聯合國舉辦籌款演唱會,把埃塞俄比亞當時的內戰和大飢荒,唱得全世界今天還都記得。原因呢?又關馬克思的事。

1974年,埃國末代王朝被推翻,共產政府上台,改國名「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打土豪分土地,大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結果和大部分社會主義兄弟國家一樣,人均總值全年只有120美元,外債40億美元,連年大飢荒,全國人民靠國際救濟糧食過活,令埃國的飢民形象深入人心。

1991年,共產政府垮台,跟隨美國的聯邦制,三權分立及內閣制,進入民主多黨制度,改國名為「埃塞俄比亞民主聯邦共和國」,經濟也由中央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離開了馬克思,就等於告別了飢荒。民主化後,得到美國的青睞,視為反恐盟友,每年經援6千萬美元,糧援1億美元,防愛滋病援助4300萬美元,數值為黑非洲國家中得到最多美國援助的國家。「非洲之光」奧巴馬連任後,關係更加緊密。民主化了廿年,埃國人均收入已經達350美元,相比其鄰國厄立特里亞Eritrea的193美元, 高出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