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聖之名

因聖之名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開始修建的時候, 是天主教 “政教合一” 的黑暗中世紀。那時尚未有德國, 日耳曼王公們組成了所謂的 “神聖羅馬帝國” , 一個即不神聖, 也不是羅馬的無數公國、侯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作為德國最古老的大城市,科隆在中世紀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教中心。那時歐洲人是最虔誠的天主教徒, 各地爭相修建聖母院, 例如巴黎聖母院和科隆大教堂. 科隆城牆比當時巴黎還要大, 而這兩座中世紀名城都競相成為 “天主教聖城”。

基督教發源地的耶路撒冷、天主教廷所在地羅馬、東正教廷的君士坦丁堡, 一向都是基督教聖地。巴黎和科隆, 怎麼樣後來居上, 打入聖城之列呢?

“聖物!” 中世紀虔誠教徒, 對聖母、聖徒的遺物、遺骸、頭髮、牙齒、衣服等, 統稱為relics, 源於拉丁語reliquiae, 意即剩餘物,遺體遺骨, 或稱聖髑, 備受當時教徒崇拜。中世紀時, 通往耶路撒冷朝聖之路時被穆斯林佔據, 於是歐洲各國各自在境內想辦法, 創造聖地。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中世紀最著名的兩件聖物, 分別是1164年,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征戰義大利米蘭時搶來的東方三聖王遺骸, 三聖王即是東方三博士, 他們曾朝拜剛剛出生的耶穌。1238 年,法國國王高價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於是科隆用了六百年修建大教堂,供奉三王遺骸。耶穌受難荊冠現在是巴黎聖母院的鎮院之寶, 供奉於珍寶館, 需要另外付費才能入內參觀。

東方三聖王的金雕寶石神龕, 是歐洲最大的純金神龕

東方三聖王的金雕寶石神龕, 是歐洲最大的純金神龕

科隆大教堂就大方得多, 東方三聖王的金雕寶石神龕, 就供奉在教堂最中央的位置, 任人免費參觀。東方三聖王神龕外型像一個Basilica (羅馬式長方形會堂), 是歐洲最大的純金神龕, 中世紀由著名金匠用了一百多年才完成, 正面金雕了三聖王的樣子, 镶嵌了大顆的紅寶石、綠寶石、水晶、虎眼石等一千多粒寶石。側面雕了十二聖徒、先知和聖經故事等72個聖經人物。令我想起佛教的舍利塔, 何其相似!

正面金雕了三聖王的樣子, 镶嵌了大顆的紅寶石、綠寶石、水晶、虎眼石等一千多粒寶石

正面金雕了三聖王的樣子, 镶嵌了大顆的紅寶石、綠寶石、水晶、虎眼石等一千多粒寶石

聖母乳汁

 除了這兩個最知名的聖物, 中世紀各教會都用 “聖物” 來打響招牌, 如同今天利用韓星金秀賢賣月餅一樣, 具備生意頭腦, 因為吸引來自歐洲各地的朝香客, 就會吸到更多的金錢捐助。於是教堂投資巨額, 去購買聖物,最著名的聖物首推耶穌裹屍布, 曾在1958年被教宗庇護十二世認可是耶穌聖物”Holy Face of Jesus “。其它的中世紀所謂「聖物」, 在現代人看上去,有點天馬行空, 例如耶穌抺過汗的毛巾(現存梵蒂岡)、耶穌釘十字架流下的汗珠、耶穌睡過的稻草、耶穌騎過的驢子的驢腿、最後晚餐的餐桌木板、上帝創造亞當剩下的泥巴等等, 其中最有趣的首推 “聖母瑪利亞哺乳耶穌的乳汁”!

我留意到這種聖物, 是年前一個電視節目《羅浮宮遇見紫荊城》中訪問羅浮宮的珍品, 一尊十分精美的中世紀純金聖母雕像, 聖母手持一朵小百合花,花上裝飾著珍珠,百合花可以打開, 三片花瓣裡保存著來自聖母聖物,有聖母面紗碎片、聖母頭髮一條,和聖母乳汁。我十分好奇, 二千年前的乳汁怎麼保留到中世紀的黃金百合花之中?

掛滿信徒供奉珠寶手飾的聖母像

掛滿信徒供奉珠寶手飾的聖母像

原來最早的聖母乳汁記載來自伯利恆教堂。中世紀的St Bernard(聖伯納)向聖母雕像前祈禱時,聖母就顯靈了, 牛奶從雕像的乳房噴到他的嘴裡。於是他用牛奶瓶裝起來, 分開小瓶賣給歐洲各大教堂。因為迎來了 “聖母乳汁”, 該教堂岩石奇蹟地變成了純白色!這種傳說在亞洲宗教中也有, 我在印度恒河聖城瓦拉納西, 就聽當地人說有個濕婆石像顯靈流出牛奶, 具有不可思議的法力。中世紀的教堂也因為有著這些聖物,宣稱可以治療瘋病或不孕之症!

到了十五世紀, 這些天主教聖物就開始備受文藝復興思想薰陶的宗教改革派懷疑, 例如基督新教加爾文派的創始人加爾文就調侃老大哥天主教: “如果聖母是一頭牛, 她一輩子也不會擠出這麼多的奶汁!”可見當時歐洲各國教堂有多麼大數量的所謂聖物。加爾文不是泛泛之輩, 他的教徒被稱為清教徒, 1620年漂洋過海, 在大西洋彼岸建立了一個他理想的 “山上之城”, 那就是後來的美國了。

香港也有聖物, 最著名的首推港島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保存的若望保祿二世的 「12根頭髮聖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