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日本人在侵華戰爭中,對「老師」身分的中國表現得那麼殘忍齷齪輕蔑仇視,到今天仍然歧視看低華人?在兩間日資公司總共工作了廿年, 個人體會到即使日本人表面如何謙虛,語氣如何客氣, 相對華人, 還是有一份天生的傲氣和骨子裡的優越感。
旅行於我而言,是反省和學習的最佳教室。終於在奈良, 我找到了答案。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 並不是一直上升趨勢,而是起伏有致。中國三千年的封建王朝之中, 盛唐路不拾遺、社會開明, 是萬代景仰的理想天朝,日本遣唐使將這中華文化的千年一遇精華全盤接受,完美移植到小島上,好運的日本沒有朝代更迭,萬世一系。比朝代更迭丶戰火紛飛的中國本土更為完好。日本人稱敦煌是「故鄉」,因為敦煌興盛年代, 正是日本漢化之時。但日本人學習的中國文化,以盛唐為界限。
中國的唐朝建築至今只殘餘兩座, 但奈良就有卅座之多。唐代名僧鑒真在家鄉揚州出家的大雲寺、修行的大明寺, 早已被毁。但他在奈良親自修建的唐招提寺, 就保存了四座盛唐木造建築: 金堂、講堂、経蔵、寶蔵。鑒眞圓寂後(763年)製作的乾漆鑒眞和尚坐像, 更是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像, 平時並不對外公開, 我運氣好極了, 今天NHK來拍攝紀錄片, 才得以參拜栩栩如生的這位盛唐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