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我就跌落到一個中世紀童話世界的中心,鵝卵石路油亮發光,360度任何一個角度都是色彩的盛宴、木材的畫版。屋簷寫著1537、1585、1687,就是在那個文藝復興的年代,每個法國居民都是媲美莫奈、畢加索的畫家,地上一樓是笨拙而昂貴的石材,二、三樓用木條搭建, 在鮮豔的泥牆上,木條畫出縱橫交錯的圖案。木條窗戶上,就是畫龍點睛的高潮,有的用聖誕樹、聖誕老人、有的用聖誕禮物包,更創意的用雪白的小熊公仔、胡桃夾子來裝扮, 就像他們才是屋主一樣。彩色木條屋接踵摩肩,沒有空隙, 無一雷同。 “這是每年聖誕節的傳統比賽, 不論商家還是住家, 都用自己創意裝飾窗戶, 鎮長會派出評審, 每家每戶評分, 聖誕節就公佈今年最美窗飾的贏家。” “冠軍有什麼獎品嗎?” 我的問題總是那麼市儈, 但導遊Adrienne的答案令我失望了。 “沒有! 只是一個榮譽而已!”
葡萄園包圍的一座古城,仍然有笨重的木城門。尖穹頂的城門後面, 廷伸了凹凸不平的石頭小路上, 佈滿鵝黃色、粉紅色、米黃色、蘋果綠的兩層小屋,像小孩子玩的積木一樣, 木屋彩色墻上滿是木條搭出的三角形方形。 “這就是Half Timbered House, 由德國傳入的中世紀建築風格, 德文叫Fachwerkhäuser。為什麼是半木材呢?因為中世紀,全石材的大屋只有皇公貴族才能負擔,所以德語中至今稱富豪叫Steinreich (意即Stone Rich, 石頭富貴)。平民就用昂貴石材做地基及一樓,木材做支架建二三樓及閣樓,敷上泥漿、磚頭、木頭等混和物形成墻壁, 最後塗上油漆, 而木材就保留原本的顏色, 所以叫「半木屋」。因為當年沒有街道號碼,大家都各自用鮮豔的顏色辨識,「我住在紫色屋,你就是檸檬屋?」於是小屋顏色無一雷同,形成葡萄園中亮麗的風景線。”導遊介紹。優遊坐上萊茵河的河船公司Tauck, 聖誕前夕泊在被稱為法國最美小鎮: Riquewi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