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商場文化,成熟而且歷史悠久。文革還沒有開始之時,海港城已經打開大門做生意,處心績慮,怎麼做好租戶比例?怎麼分佈零售、餐飲和娛樂的面積?怎麼提高每平方呎樓面銷售量?怎麼做好市場推廣,吸引人流? 練功半世紀,一個商場營業額就獨佔香港整體全年零售業銷售總額的7%,自然夠資格,過江來到内陸的成都,用海港城的半世紀深厚功力,讓成都人吃驚、尖叫、然後奉上錢包。
說的就是九倉首個國內旗艦商場: 成都IFS, 零售面積和海港城相若, 可是商場經營最值錢不是那160億人民幣的天價投資, 而是人。我在這裡偶遇當年在海港城上班時認識的“Uncle Joseph”, 還有美女總經理Christina等一班香港來的精英,負責將海港城的成功營運移植到成都。帶了90多個國際名牌首次入駐成都, 還有連卡佛、GREAT超市、UA影院這些香港本土零售名牌, 連我幫襯了十年的海港城髮廊Il Colpo也首次進場。簡直就是將整個海港城搬遷到了成都!
IFS的對面是太古集團的太古里新商場, 我看到他們共同的對面卻是O2O線上零售模式。O2O靠網絡和顧客互動,大減對商場和地理位置的依賴, 所以有人認為網絡是商場末日, 但觀乎IFS開業一年營業額就增長3.5倍, 這種憂慮是多餘的。